三保公庙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18页(892字)
①又称三宝公庙、丹普阿旺(Dampu Awang)墓、葛堂巴都(Gedung Batu,意为石屋)。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华人为纪念郑和而建的庙宇。建于1931年,位于三宝垄西南5公里的森望安(锡蒙安)。该处有天然石洞,相传为郑和遗迹,称三保洞。洞前有郑和神像,设有祭坛,上有铜香炉,参拜者络绎不绝。洞前为三保大人宝殿。洞口刻着对联:“受命皇朝临海国,留踪石洞庇人家。”左侧长廊尽处有石墓,形如土墩,相传为三保墩,一说郑和沉舟处,一说王景宏之墓。两列庙堂中供奉孔夫子、福德正神、船舡爷、船锚、无主游魂、忠魂神等等。据传阴历6月30日为郑和抵爪哇之纪念日。该日三宝垄大觉寺三保大人神像出巡,沿途舞龙舞狮,热闹非常,到三保洞后返回。不少善男信女前来进香,留宿求福。有关郑和到三宝垄的传说,众说纷纭。郑和与王景宏是否到过三宝垄尚无古籍可查。 ②即保山亭。 ③泰国华人庙宇。座落在泰国古都*大城之南约10公里处,濒临湄南河东岸。初建于1324年,比阿瑜陀耶王朝建都大城还早26年。庙中供奉泰国最大的帕南车佛像,故泰人称之为帕南车寺。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5),三宝太监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其中至少有两次明确记载曾抵达暹罗(今泰国)阿瑜陀耶王朝首都大城,即公元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和公元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当时暹罗与满剌加(即马六甲)发生政治纠纷,郑和曾为之调解。此外,郑和的船队还带去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与暹罗贸易。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在其着作《瀛涯胜览》暹罗条里说:“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去做买卖。”郑和的暹罗之行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流传很多关于郑和的传说,以至把他神化,作为偶像供奉。郑和访问暹罗后约100年,大城的帕南车寺改称三宝公庙。明人张燮(1574—1640)的《东西洋考》记载说:“三宝庙在第二关,祠太监郑和。”现今,庙门上额悬挂着一幅“三宝佛公”的大匾,两侧有几副华文对联:“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七度使异邦有明盛记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在庙周围形成了一个华人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