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观音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426页(713字)

华侨在缅甸古都阿瓦(Ava)最早建筑的寺观。具有旅缅云南同乡会馆的作用。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53)。当时华侨居此者约1万人,除经商外,还向缅甸人民传授纺织丝纱技术,一度使阿瓦成为丝织业中心。公元1783年孟云(Bodawpaya,1781—1819年在位)迁都阿瓦以北的阿摩罗补罗(Amarapura),中心为洞缪(缅语意为“南都”),故华侨又称该寺为洞缪观音寺。公元1859年敏同(曼同王,Mindon,1853—1878年在位)迁都曼德勒,中心为渺缪(缅语意为“北都”),华侨沿旧都名,仍称新都曼德勒为阿瓦城,故仍称该寺为阿瓦观音寺。该寺先后3次遭火灾,现存者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所建。由中国和缅甸的工匠、艺人合作建成的古典建筑,一共三进,每进有正殿、两厢、庭院,门、窗、梁、柱雕刻、风、孔雀、荷花。神龛占地少,多为华侨用以聚会的客厅。寺内有《重修观音寺》碑文,具有史料价值。叙述乾隆间“两国修睦……丝棉往来……商人贯而入”,又说阿瓦当时有“诸色京广土货”,并说明建寺是“壮我汉朝之大观”。碑尾刻有捐款人630多人的姓名(乾隆初建寺时捐款人有5000余人),多为丝花和玉石商人,其中人名前还有“汉人王爷”、“稿蕴门”(税务官)、“德育蕴门”(中国事务官)等官衔,说明华侨有不少人在缅甸宫廷任职。写碑文人是腾赕庠生李必行,腾赕即腾冲的古名。观音寺内尚存团桌一张,华侨用它宴请过缅王。滇侨在离阿瓦观音寺不远的江滨,筑有金多堰,作为商人往来运货、缴税之用。缅甸史学家称该寺是“缅中友好的证物”。现在,缅甸已将它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由缅甸曼德勒云南同乡会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