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鲁一致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641页(741字)

在美国历史上长期流行的一种同化论。斯图尔特·科尔(Stewart G.Cole)与米尔德丽德·维斯·科尔(Mildred Wiese Cole)在《少数民族与美国诺言》(Minorities and the American Promise,N.Y.,1954)一书中首次采用此名词。但实际上在美国开国前后既已存在盎格鲁一致思想。主要内容是:希望保持英国制度(在美国革命中有所修正)、英语和倾向于英国的文化模式,并使之成为在美国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标准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文化模式。随着来自爱尔兰,东、南、西、北欧洲以及亚洲(中国、日本、菲律宾等)移民的涌入,该理论在力求保持美国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统一性方面,更显示出其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盛极一时。美利坚化运动(Americanization Movement)就是此种理论的集中表现。尽管“美利坚化”在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实质则一,即使移民失去原有文化并循着盎格鲁—撤克逊路线迅速地转化成为“地道的美国人”,完全接受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强迫同化,或至少是强迫*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但此种同化运动对来自南欧、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收效不大。实际上,由于移民来源复杂,社会经济背景、文化、宗教、教育、风俗、传统等千差万别,所谓同化的类别、程度、范围也显出多样性,并未完全循着盎格鲁一致论的轨道运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利坚化运动的势头衰弱,美国转而采取欢迎西欧和北欧移民,而限制难以被同化的南欧和东欧移民的政策,亚洲移民则几乎完全被禁止入境。此后,该理论及其精神——美利坚主义,在美国生活中时隐时现。

上一篇:晏阳初 下一篇:恩里克·黄·普哈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