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784页(585字)

中国厦门通过华侨的渠道开展国际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和培育良种的科学实验基地。1958年冬创建于鼓浪屿的西南部,占地近13公顷。发起人为归侨周才喜,大力赞助和参加建场的有:颜西岳、汪万新、李芳洲等。时值中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海外爱国华侨为帮助国内人民生产自救,解决粮油短缺问题,通过各种渠道,从海外引进经济作物良种和苗木及其他珍贵植物。亦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协作。“文化大革命”前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达280多种,其中包括角蕉(煮用香蕉)、香子兰(热带香料植物)、疏毛金合欢(优良寄主树)、“科情三号”水稻良种,以及东南亚的咖啡、芒果、鳄梨(油梨)、菠萝蜜、金酸枣(克冬冬果)、无籽番石榴、连雾、蛋黄果、人心果、文丁果等,美洲的薄壳核桃、兰草(饲料植物)、南洋松,澳大利亚的柠檬桉树,非洲的玫瑰茄(饮料植物)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摧残。1976年后又恢复生机,除剩下的40多个品种外,又引种栽培12大类200多个珍稀和优良品种,其中包括甜叶菊、白豆蔻、白树油、缅甸油树、榴梿、木瓜等。华侨除多方引进各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籽和苗木外,还捐赠资金、科学仪器、图书、标本(腊叶标本达2000多份)、资料等。1978年至1984年政府总投资已达50多万元。凡此使该场规模迅速发展,并成为鼓浪屿的旅游胜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