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入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9页(1435字)
指自伊斯兰教产生(公元7世纪初)至1798年埃及遭拿破仑侵入为止这一历史时期的阿拉伯人学。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学,包括两大派别:阿拉伯世俗哲学和科学的人学、伊斯兰教宗教哲学中的人学。阿拉伯世俗哲学和科学中的人学,最主要的代表者是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该派继承了希腊哲学和科学中的人学传统,尤其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中的许多思想,坚持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说法,认为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性。该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铿迭、法拉比、伊本·迈斯凯维、伊本·西拿、伊本·海赛姆、伊本·图斐利、伊本·巴哲、伊本·鲁西德等人。伊斯兰宗教哲学中的人学,主要是在伊斯兰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此外,记载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也是主要思想基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古兰经》。这种人学思想,把人看作是真主的创造物,他们认为人来自于真主,最后还要同归到真主。人生活在世界上,有权享用真主所创造的其他物。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按照真主的旨意办事,因此,任何对真主不尊重的言论和行为都是犯罪,都会受到真主的惩罚。伊斯兰教人学中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道德规范、价值体系等方面的思想,在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 中世纪阿拉伯世俗哲学的主要派别,分为东、西两个支派。东方支派以巴格达为中心,西方支派以科尔多瓦为中心。东方支派主要活动于9—11世纪,主要哲学家有铿迭、法拉比、迈斯凯维、伊本·西拿。西方支派活动于11—12世纪,主要哲学家有伊本·海赛姆、伊本·巴哲、伊本·图斐利、伊本·鲁西德等人。这些哲学家大多对希腊哲学着作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纷纷注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科学着作,研究意念、思想和灵魂这些形而上的内容,往往以亚里士多德的原则来探讨事物。他们一般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精通自然科学、哲学、医学、人类学和逻辑学。该派的奠基人是铿迭,贡献最大的哲学家是伊本·西拿和伊本·鲁西德,尤其是后者,其思想在欧洲影响甚大,形成西欧阿威罗伊主义,统治西欧思想界达6世纪之久。
(1)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政治动物的人学思想,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理性的。他们认为,在人身上同时具有三种灵魂: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理性灵魂。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植物在矿物的基础上逐渐进化,动物在植物的基础上逐渐进化。而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了人类。人类逐渐进化,才智渐趋增加,思想渐趋健全,判断渐趋正确,终于发展成有理性灵魂的动物。
(2)人的社会性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大多都承认人具有社会性,他们认为人的力不若牛,行不若马,但要比牛和马都高明。这是因为人类从产生起,就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生活。在他们看来,维系全社会能够合理发展的,就是博爱,没有博爱,任何社会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认为,一个人没有其他人的合作,就达不到真正的幸福。离群索居的人离开社会,独自生活,这样的人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且也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人不能单凭自己实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只有凭社会,凭相互间的合作,才能使人类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