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托马斯·阿奎那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44页(2283字)

【生卒】:约1224—1274

【介绍】:

欧洲中世纪最着名的经院哲学家,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生于意大利洛卡西卡城的一个大封建贵族家庭。父亲是德国阿奎那地方的伯爵,母亲是西西里王国国王弗里德里希的姐姐。5岁时,父亲把他送进蒙特·卡西诺隐修院。在那里,他受了近10年的教育。1239年,因修道院受所谓异端影响,被教皇解散。不久,父亲把他送到那不勒斯大学深造6年。1244年,托斯入多米尼克修会成为修道士。后又在波伦那和巴黎大学学习。1245年,在巴黎大学拜大阿尔伯特为师。1248年,大阿尔伯特奉命赴科隆主办多米尼克修会的神学研究院时,把托马斯带在身边,让他参加注释亚里士多德的着作、汇编百科全书和编写大学教材等许多工作。为托马斯后来采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经院哲学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1250年,升为神父。1252年夏季,大阿尔伯特向巴黎大学推荐托马斯为助教。托马斯从此开始其宣讲和辩护基督教哲学和神学的公开生涯。由于宣传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坚持奥古斯丁主义的一派发生冲突,遭到责难,后被迫离开巴黎大学。1252年,重返巴黎大学,在神学硕士学位的基础上又写出神学博士论文。从1256—1259年间,他以神学博士这一最高荣誉资格教学。这期间,托马斯力图独树一帜,全力以赴地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论述各种神学问题,为基督教哲学开辟了一条“新”出路,终于取得成功。1259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把他召回意大利,任罗马教廷神学顾问,即最高的学术和理论权威。尔后一直为教皇所器重。1259—1268年这10年间,他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1264年完成《反异教大全》一书。尔后专门为大学编写《神学大全》这一巨着,但生前只写出三卷。这期间托马斯的神学已取得了绝对优势。1272年,托马斯接受新的任务,离开巴黎大学,返回意大利,赴那不勒斯为多米尼克修会建立大修道院。1274年3月,在赴法国里昂宗教会议途中病死。后被教会封为“圣徒”、“圣师”。托马斯·阿奎那的人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之中。他以上帝为前提,神学为基础,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功地为基督教组织了一个几乎蠹括一切的庞大的宗教哲学体系,在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为止,托马斯主义一直为历代罗马教会所推崇,为新老经院哲学家所继承。

(1)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组合体 托马斯把对上帝的研究,论证上帝的存在作为其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他在人是什么?人有怎样的结构等问题上持与奥古斯丁派不同的观点。奥古斯丁等人认为,只有人的灵魂才是真正的人,身体只是灵魂的一个器官,不是人的本质的构成部分,这就贬低了人的肉体活动的意义。托马斯则坚持作为整体的人的观点。他宣称,人不单纯是灵魂,而是灵魂和肉体的组合体,即由精神和物质这两种因素组成。尽管灵魂是肉体的原则,或者说,灵魂是肉体的规定性而凌驾于肉体之上,但肉体作为活动的器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是灵魂活动的必要条件。灵魂的宗旨是同肉体相结合而成为人。因此,就人及其所有活动而言,要注意灵魂和肉体的全面的结合。

(2)人有自由意志 托马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但是灵魂和肉体的组合体,而且在于人具有理智和意志。作为理智的人,其活动受到意志的启发。意志推动每一项活动,必定有所倾向,即人们活动的目的。人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活动。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人有选择的自由。不过选择的自由的根据应当是理性,只有符合理性的自由选择才是善的选择,违反理性的是恶,因此,理性高于自由意志。

(3)人的幸福不在于肉体快乐 在人的幸福问题上,托马斯反对伊壁鸠鲁主义者的快乐论;反对哥林多人的纵情享乐论。他认为,幸福不在于肉体的快乐。他给幸福下定义说:“幸福是理智的完满福利”,就是说,幸福不是感性方面的,因为感性事物的不完善性不足以使人满足从而使其获得真正的幸福,人的特点在于精神性的灵魂,企求精神的满足,追求无限的真善美。这种真善美才是人的幸福,而这个无限的真善美就是上帝。所以,幸福在于上帝,幸福只在上帝那里,人的幸福在于归向上帝。

(4)论人的罪恶与得救 托马斯强调,宇宙万物及其一切运动都以上帝为基本动因,人的一切行为也由上帝主宰,但是又不能说人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由上帝而来的。他认为,犯罪不是一件积极的行动,只是对应作之善行的消极性的缺乏,是没有遵守上帝的旨意去积极行动。罪对于善虽说是消极的,却正由于有了它,才衬托出积极的善。人作恶是由人的自由意志造成的。上帝允许恶的存在只是为了使人们向善。人只有依靠上帝赐与的恩典才能恢复原有的地位,才能改恶向善,得到拯救。

(5)人类生活以爱为基础 托马斯认为,人要达到超本性的幸福,就必须树立对上帝的信、望、爱这三种德性。这三种德性,从产生的顺序看,信仰先于希望,希望又先于爱。但是,从完善性来说,爱比信、望更优胜,因为它是一切德行的形式和根源。由此,托玛斯特别强调爱,称爱是最伟大的,没有爱,便没有其它善行。人类生活都是以爱为基础的。人既要首先全心全意爱上帝,又要为爱上帝而爱所有的人,使爱上帝和爱所有的人合而为一。

上一篇:阿伯拉尔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