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弗洛伊德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55页(3607字)

【生卒】:1856—1939

【介绍】:

奥地利着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生于摩拉维亚(现属捷克斯洛伐克)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期间,接受着名生理学家布吕克、动物学家克劳斯、哲学家布伦坦诺等人的教育,并结识了着名神经学家和生理学家布鲁耶尔,看到布鲁耶尔用催眠法治疗癔病,感到身心关系微妙。1885——1886年慕名去巴黎沙尔波里哀尔医院,接受当时国际上治疗和研究神经病的权威沙可的指导。1892年前后,他发现催眠的疗效不能持久,改用他独创的精神分析法或称自由联想法治神经病。1895年他和布鲁耶尔合着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出版,标志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从1906年他创办“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并出版年鉴、公报和杂志。1919年创办专门出版精神分析学期刊和书藉的国际性出版社,一直到1938年为纳粹所封禁。他本人也遭到纳粹的迫害,着作被焚烧,流亡到英国,翌年死于口腔癌。其主要着作有:《歇斯底里的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1901)、《性欲理论三讲》(1905)、《图腾与禁忌》(1912——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快乐原则的彼岸》(1920)、《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文明及其不满者》(1930)、《精神分析新论》(1933)、《摩西与一神教》(1938——1939)等。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般可分为早期理论和后期理论两个阶段。1913年以前的观点为早期理论,包括意识与潜意识、压抑和抵抗、梦的解释、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1913年以后的20多年,在修正其早期理论基础上形成后期理论,其内容从心理病理学扩展到哲学人类学,提出关于生和死的本能和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等理论。弗洛伊德的研究,在心理学方面,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人耳目一新。他的理论,包含着对个体的人的精神现象的深入探索,不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但也包含许多主观的猜测和附会,充斥着不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随着他自己和他的追随者不断地修正和发展,他的理论,对西方的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以至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性动力是人的基本动力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心理过程蕴含着能量,它为人类的本能、欲望及一切活动提供动力。他把这种原动力,把这种心理能量叫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动力在人类幼年时代即产生和发生作用。它一旦产生,便进入心灵的内核,成了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在正常情况下,它可以在正当的性的活动中得到发泄,但在失常的时候,它会走向别的非正常的途径,附着在别的活动上,因此,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性无关的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也都是性的表现。力比多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及生殖期。这几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心理生活正常与否,在五岁以前具有决定性意义。从青春期起,性的发展进入生殖期。如果停留在生殖期前的某一阶段,叫“执着”。如果走回头路,叫倒退。执着和倒退,都是神经病现象。

(2)爱欲是人生之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生之本能亦即爱欲和创造力,是一种性的本能冲动。爱欲不仅指性爱,也是广义的源于生命机能的爱。

(3)无意识驱动着人的精神活动和一切行为 弗洛伊德一反过去心理学只研究意识的传统,提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意识是理智的系统,前意识联接着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是最深层、最原始的本能欲望,是驱动着人的精神活动和一切行为的巨大心理能量。在弗洛伊德看来,在人的主观精神中,意识同无意识之间,并不是相安无事的,而是始终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无意识是一种盲目的力量,任性妄为,常常威胁着意识的“家长”地位。意识的控制同无意识的反控制斗争中,意识占据优势时,人的行为显得理智,反之就失去理智。但被压抑而处于冥顽中的无意识,并不是无所表现,而是以迂回曲折的途径顽强表现自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作梦、精神病患等等都是无意识的具体表现方式。所以抓住这些具体表现加以分析,可以窥见心灵中无意识的端倪。这一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是有意义的。

(4)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伊特)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它是无意识、性欲、本能的储藏所,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不受理智和道德的约束,在压抑中寻求释放,表现为非理性的冲动。但它是人精神活动的力量源泉。自我是由认识和理智构成的意识系统,它既接受外来刺激,也感受内心活动,根据现实条件控制着本我的活动,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充当实现本我意图的工具。超我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由儿童时期父母师长的善恶是非观念影响而建立,表现为良心和理想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保障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层次。人格结构三个部分互相协调平衡时,人的精神就正常,如果失调,就出现异常症状。

(5)俄狄普斯情结 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术语。俄狄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出世前得神谕:将来要杀父娶母。一出世便被父母抛弃。长大后出于偶然杀了不相识的生父,又由于除掉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而被拥戴为国王,娶了王后即其生母为妻。当他得知这一切都是神谕的实现后,追悔莫及,弄瞎自己的双眼,永远离开了家乡。弗洛伊德把这个神话演绎为具有规律性的性心理现象,认为男孩恋母仇父,女孩恋父仇母是每个人性本能发展的必然阶段,尤其表现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崇拜男性生殖器时期”。这一情结既可以成为人类宗教和道德的根源,也是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特别注意使其正常解决。

(6)论梦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心理界和物理界一样,无所谓机会”,所以梦也决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梦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化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因此,就是梦的内容,也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显梦”类似于假面具,“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梦是谜面,隐义是谜底。被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工作,骗过了检查员,得到了释放,这就是梦的作用。他认为,梦的工作方式有四种:其一是凝缩,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其二是换位,即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个不重要观念,但在梦中却占重要的位置;其三是戏剧化,即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其四是润饰,即醒后把梦中颠倒错乱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梦的解释就是要把这重重化装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犹如达尔文以《物种起源》介绍进化论,弗洛伊德则以《梦的解析》介绍潜意识的机制,阐述了梦现象同潜意识活动的密切关系。他认为,梦的内容必然包含着那些早已被遗忘了的童年经历及导致神经病患者发病的心理性病源,梦现象是治疗精神病和探索潜意识活动规律的天然“窗口”。

(7)论禁忌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对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进行研究,他从分析玻利尼西亚人关于“塔布”(即禁忌)的双重意义入手:一方面,它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禁忌的来源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的神秘的力量。原始民族把这种假设的神秘力量称为“玛那”,它可以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为媒介力来传达。他将原始民族的禁忌分为三类:对敌人的禁忌,对统治者的禁忌和对于死人的禁忌。对于原始民族来说,禁忌也是一种从祖辈时期长期传下来的强迫观念。它是一种外在压力(某些权威)所附加于原始民族的禁制性力量,它可能和具有某种强烈意愿的活动相关联。在潜意识中,他们极想触犯它,但又害怕这样做。因此,弗洛伊德指出,原始民族对禁忌的信仰同患强迫性心理症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心理机制”没有区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一种“禁止接触”的强迫性观念:(1)它们都找不到明确的动机;(2)它们都由一种内在的、心理的“需要”来维持;(3)它们都很容易替换,而且,都有一种可经由被禁制物体而传染的危险;(4)它们强迫人们从事一种等于或类似于仪式的行为。

上一篇:居约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