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叶赛宁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99页(1340字)

【生卒】:1895—1925

【介绍】:

前苏联俄罗斯人。1895年10月3日生于沙俄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一农民家庭。两岁时由于家境困窘而被送往邻村家境较丰裕的外祖母家抚养。他四岁开始记事。9岁入学,开始试着写诗。1915年,只身来到俄国首都彼得堡,拜见他早已仰幕的大诗人布洛克,从此他能自由地出入各派诗人沙并被公认为“天才”。1916年他应征入伍。次年脱离军队,欢迎十月革命。1919年,他迷恋形式主义,与别人一道树立起“意象派”的旗帜。1921年,与应邀访苏的美国进步舞蹈家阿赛朵拉·邓肯结识,不久热恋并结婚。1922至1923年,两人出国旅行,先后到过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美国。1924年,两人离婚。1925年12月27日在列宁格勒一个旅馆里自缢身死,年仅30岁。叶赛宁是优秀的抒情诗人。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中既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宇宙的鼓手》、《列宁》、《大地的船长》,也写过意象主义的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死前两年是其创作的新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和《苏维埃俄罗斯》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长于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处在一个革命大变动时代,他歌颂革命,但又对革命毁坏了他心爱的“大自然”感到痛苦,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

(1)论文明 叶赛宁说他喜欢文明,但非常不喜欢美国。他认为美国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在这种气味里,不仅艺术要窒息,而且一般人类美好的热情也将丧失殆尽。他说,如果今天拿美国作标准,那么他宁愿选择那灰色的天空和农村的风景。在叶赛宁看来,那散发着远古气息的大自然和仍保留着古老民风的农村,不仅是故乡、亲人,而且是人民和祖国的化身。他认为,只有那没有被现代城市文明触动的、非人工的、仍保留着自然状态的农村才是产生真正的伟大作家的沃土。他说,美国只产生了洛克菲勒们和考米克们的摩天大厦,俄国的乡村却产生了伟大的作家。

(2)“心爱的竖琴” 叶赛宁认为,现实应该给诗人提供一个创作思想和审美思想谐调起来的环境。他说,他将把整个心灵献给“十月”和“五月”,但不交出心爱的竖琴。在叶赛宁看来,当世界上还有种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纷争,还有人遭受痛苦和悲伤时,“心灵”和“竖琴”,“理智和诗”的矛盾就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能站在“诗”和“竖琴”一边,让“理智”去遭受谴责,让“心灵”去受苦。

(3)论个人不幸 叶赛宁认为,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摩擦造成了个人的心灵创伤,面对这种个人不幸应该“不悔恨、不呼唤、也不哭泣”。个人的不幸永远不是纯粹的。在生与死、新与旧的不断交替更新的宇宙大循环中,个人的不幸虽然悲哀却有历史意义。他说,我们大家在这世上终要变腐消逝,象纷纷飘落的黄叶。开花,结果,然后死去,这永远是值得庆贺的事。

上一篇:赫胥黎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