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及杨朱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36页(1603字)
杨朱是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生平事迹不详。在孟子生活的时代,杨朱学派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学派的思想特点是“贵生”、“为我”。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最重要的;人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养护生命。那么,倘若有损于生命、身体,哪怕是对天下人有利,也要坚决拒绝。他们肯定人有感官的物质欲望,要求充分满足这些欲望,尽情享受生活,但是必须要无害于生命。为了延年益寿,以便更好地享受生活,必须用理性克制欲望。杨朱学派公开宣扬“为我”,似乎有肯定个人的意蕴;同时,对于反对奴隶制残余,反对旧的观念,有积极的作用。杨朱的着作早已失传。《孟子》、《韩非》等着作有零星的材料。近人多认为《吕氏春秋》中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四篇基本上反映了杨朱学派的思想。《列子·杨朱篇》是后人伪作,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世族腐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能代表杨朱的思想。
(1)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杨朱学派关于妥善处理生命与外物的关系,从而获得“养生”的观点。杨朱学派认为,人是一个有感觉欲望的存在体。对于人来说,追求感官的物质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将损伤身体,以至于丧失物质利益。所以,对感官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有所节制。《本生》篇说:“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暗,必弗食。”杨朱学派认为,圣人正是领悟了这个道理,在最容易受到迷惑的场合坚持贵生的原则,而保全自己。《本生》篇说:“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生死存亡之本也”。可见,杨朱学派强调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又不是一般的“纵欲”,其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2)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杨朱学派从“贵生”论必然推导出极端的“为我”论。杨朱学派认为,“生”就是生命,生命的根本就是身体。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一个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养身体。《本生》篇说:“物也者,所以养性(生)也,非以性(生)养也”。《吕氏春秋》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要帽子是为的头,要衣服是为身体。如果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任何人都知道是不应该的。因为头及身是“所为”,帽子及衣服是“所以为”。依这个理论推论起来,“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就是说国家或社会是为“身”服务的。为“身”就是为“我”,那么,必然得出韩非所说的“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孟子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结论。
(3)天生人而有贪有欲 杨朱学派认为,人在生活中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就是人生最好的发展。《贵生》篇根据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类:“全生”,六欲皆得其宜也;“亏生”,六欲分得其宜也;“迫生”,六欲莫得其宜也;死。在他们看来,就人生来说,“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就是说,宁肯死也不愿过六欲皆得不到满足的生活。杨朱学派还认为,追求欲望要有节制。《情欲》篇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啬”即理性的节制。就是说,要想长久享受生活,就要很早爱惜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