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才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14页(1764字)
【生卒】:600—665
【介绍】:
唐初思想家,无神论者。博州清平(今山东省清平县)人。“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贞观时,闻其长于音律,太宗乃征之,令直弘文馆。又以其巧伎,累迁太常博士。后奉太宗敕,整理唐以来阴阳之书,十五年(640)书成,诏颁行之。吕氏“多以典故质正其理,虽为术者所短,然颇合经义”。后太宗又令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皆称旨意,擢授太常丞。又为高宗增修《白雪》古典,监定陶弘景所撰《本草》等。龙朔(661—663)中为太子司更大夫。麟德二年(665)卒。吕才一生修书及着述甚多,曾着随纪二十卷,行于当时,现已佚。其思想资料有《本传》所载叙“卜宅”“丧葬”和“禄命”等三篇。以及《全唐文》所辑录者。现在看到的吕氏的着述中有明显的反对“命定”论的思想。他认为“皇天无亲,常与善人”,赞成自古以来所谓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思想。针对禄命之论,他认为,有同年同禄者而贵贱悬殊,亦有共命共胎者而夭寿更异。因此,人的禄命夭寿,在乎平生之所为而不在天命。吕氏也批评世俗之人以宅所、丧葬论吉凶。他认为,安葬和坟垅并不影响人的富贵年命,相反,人之一生,若日慎一目,则泽及于无疆。“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所以,以丧葬、宅府论吉凶者,乃为妖妄之言。吕才善阴阳方伎之书而反对禄命之论,代表了盛唐之初思想家积极有为的思想倾向。
(1)论人生禄命不验 吕才对禄命的批判甚详,认为人生在世,关键在于个人的勤奋好学,而不在禄命。他揭露相信禄命者乃在于“多言或中,人乃信之”,实际上,“夫卜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揭露了禄命的虚妄。所谓“禄命”,是指人的贫富贵贱的命运和人事的盛衰兴废。吕才认为,谈禄命者,是人为编造的谎言,实不可信。他说:“学也禄在,岂待生当建学?文王勤忧,损寿不关月值空亡。长平坑卒,未闻共犯三刑”。这是说,人之禄奉在于学,即在于后天的努力,而非生前注定。文王勤勉于事业,故积劳成疾,而与“命”无关。如果按着禄命书所说,文王生于某年某月,命当无有禄位,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文王成就了西周的伟业。代殷为王,岂是没有禄位?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众同时皆死,如果有“命”,何共皆同?因为按照禄命书,十二辰的刑杀各在不同方位,而四十万众生辰各异,却同死在长平之下,禄命岂有验征?然而事实是“人同年同禄,而贵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夭寿更异“吕才例举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及其经历,并用禄命书本身的推算方法以证明其荒诞不验,从而否定了禄命家谈禄说命的虚妄。吕才对禄命的批判,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特点,这也是中国人学的一个特点。
(2)官爵弘之在人 吕才在奉命整理关于算命、八字、葬地风水等迷信书籍时,站在天神论的立场,从人学角度出发,对风水迷信进行了批判,从而构成其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按当时风水迷信的说法,“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这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官爵的高低、寿命的长短等等,皆决定于祖先坟地有无风水和埋葬的时日吉与不吉。这种迷信的流传,至吕才整理这类书籍时,竟达百余种之多,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巫者利其货贿”,广为流传,危及社会。故吕才列举了大量证据,对安葬吉凶给以严厉地批判。他首先从“自然之理”出发,认为:“天复地载,乾坤之理备矣;一刚一柔,消息之义详矣,或成于昼夜之道,感于男女之化,三光运于上,四气通于下,斯乃阴阳之大经,不可失之于斯须也。”这是说,天地之理,阴阳消息,昼夜之道,男女之化,其中包括生则顺养,死则埋葬等等,都是自然的正常运作,丧葬之举并不包含吉凶祸福之义,因此“丧葬之吉凶,乃附此为妖妄”。他以历史及儒家经传的记载为例,说明古代丧葬,既不择年月,也不择日时,所葬处所亦与吉凶无涉。由此可知,“安葬吉凶不可信用”,福祚延促亦“不关葬得吉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是以日慎一日,则泽及于无疆”,而那些相信葬书的人,往往有所希求,即“择葬地而希官品”,“选葬时以规财禄”,这都是“野俗无识”的结果。吕才对风水迷信的批判,反映了唐初进步思想家的积极有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