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神秘文化辞典》第480页(522字)

简称《大般若经》、《般若经》。是一部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其后又陆续丰富。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朔三年(663年)译,600卷。全经共分4处(按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的四个处所分类)16会275分。此经早在东汉末就陆续有人翻译,如支娄迦谶译《般若道行品行》10卷,三国东吴支谦译《大明变无极经》5卷,西晋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10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经》等等。玄奘新译481卷,编纂旧译,汇成全部《大般若经》16会。此经集诸部般若之大成,其中心思想是说“性空幻有”,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但又并非虚无。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通过六种修行的方法(六度)达到觉悟解脱。此经在中国译出后,迅速流传,影响广泛,被视为“镇国之典”,般若之学随之流行。魏晋时,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作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它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文。此经的研习对后来三论宗、禅宗、天台宗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本生经 下一篇:胜鬘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