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9页(2103字)
马克思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着作。
写作《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他从1843-1844年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地吸取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深刻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完成了伟大的变革。
在《资本论》第1卷出版以前,马克思写了三部完整的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第一稿);1861-1863年手稿(第二稿);1863-1867年手稿(第三稿)。
《资本论》卷帙浩瀚,全书共分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这三卷构成了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第四卷是历史批判的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这部着作的革命批判特色。在前三卷中,马克思结合理论分析,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了批判的研究;在第四卷中,马克思结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相应地论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在整部着作中,阐述自己创新的经济理论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紧密结合。
《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全卷共分7篇25章。第1篇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第2篇至第6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示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秘密,阐明了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第7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在这一篇里,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马克思作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着名结论,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本卷共分3篇21章。第1篇研究资本循环,顺序考察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论证了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过程。第2篇研究资本的周转,也就是把循环当作周而复始的不断运动的过程来考察。在这里,马克思研究了影响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不同周转方式、周转时间对资本垫支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等问题。第3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阐述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他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1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详细探讨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的总运动、总形态,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及其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正如马克思所说:本卷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本卷共分7篇52章。第1-3篇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论证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不仅不会违背价值规律,而且必须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嘉图未能解决的难题。第4篇探讨了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指出商业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第5篇探讨借贷资本与利息,指出利息是剩余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态,分析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6篇研究资本主义地租,阐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源泉、形式和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历史。第7篇通过探讨各种收入的源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由它决定的分配关系都是历史的、过渡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4卷即《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研究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在德国出版。《资本论》第2、3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留的手稿加以整理,于1885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第4卷最初由考茨基整理,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各分册出版。现在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按照马克思的手稿刊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