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6页(2257字)

列宁着。是列宁于1923年1月6日在身患重病,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口授写成的。第一次载于1923年5月26日和27日《真理报》上。在这篇着作中,列宁提出了用合作社吸引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和保证国家对农民实行领导并掌握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有千百万农民群众参加合作社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手段。这篇文件反映了列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途径的新认识。

第一,列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提法,随着实践的发展有一个发展过程。1918年初到1920年底列宁多次提出组织集体农庄的问题。1918年1月就已提出“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农业中要发展比个体经济更有利于节约劳动和产品的集体经济”(《列宁全集》第10卷第382页)。后来列宁谈到这种集体组织的形式时说:“我们偏重于公社和大规模的劳动组合。”(《列宁全集》第27卷第126页)1918年底全国已建立1501个公社和劳动组合。1919年末在莫斯科召开的苏俄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说,我们非常重视农业公社、劳动组合以及一切能够把个体小农经济变为公共的、协作的或劳动组合的经济组织。当时的集体农庄,主要包括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和共耕社三种形式。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和集体劳动,其中公社还实行生活集体化,分配都是实行按人头平均的原则。后来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组织集体农庄违背自愿原则,引起农民的不满。列宁根据新的情况,在1920年底召开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曾提出:“集体农庄问题不是当前的问题”(亦可译为不是当务之急)(《列宁全集》第31卷第478页)。此后在两年半时间里,列宁未再提及集体农庄问题。但是,列宁在深知自己病重,经医生批准向秘书口授自己对某些至关重要和使他不安的问题的想法和意见时,却以《论合作制》为题,讲了自己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对于集体农庄问题只字未提。

第二,列宁的合作制思想与新经济政策思想是紧密联系的。列宁把1921年以前“帮助小农业走向公有化”的办法称作“从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社会经济制度而代之以新社会经济制度”的办法,而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称作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办法。与新经济政策相适应,列宁在寻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途径。1921年4月列宁写道:“在最近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2页)合作制正是列宁找到的这个“中间环节”、在本书中,列宁说,实际上,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私人利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尺度,找到了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形式。

第三,合作制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过渡方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公共分配为特征的集体农庄,必然损害农民利益,产生强迫命令,引起农民反感。因此,列宁设想的合作制有两点:(1)在原则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操在国家手中,也可以说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2)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向新制度过渡。列宁认为这种合作社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肯定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立的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合作社作为经济组织,早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就有发展,1917年初俄国境内有2.75万个农业合作社。十月革命后继续发展,1918年4月各类(包括信贷、销售、农业等)合作社达到2.84万个。进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合作社的数量减少,新经济政策时期又有新的发展。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合作社是在不否定农民对农具等生产资料私有权,农户保持相当稳定的经济自主性的基础上自愿联合起来的,它的性质如何,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它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

此外,列宁在《论合作制》中还阐发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列宁主张,国家要在经济上对合作社进行帮助。列宁认为,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在政策上要使合作社经常地得到一定的优待,要求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贷给合作社的国家资金,应该比贷给私人企业的多些(即使稍微多一点也好),甚至和拨给重工业等等的一样。

列宁认为,在象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行完全的合作化,不能急躁冒进,需要经过一整个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要一二十年。

列宁强调指出,为了实现完全的合作化,工作重心应转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他说,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没有充分教会居民利用书报,没有这一切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保障,如防备歉收、饥荒等等的保障——没有以上这些条件,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