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340页(1587字)

英国着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弗里德·歇尔(1842-1924)的代表着作。初版于1890年,在马歇尔生前曾出8版(第8版出版于1920年)。它长期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划时代”的着作,使马歇尔获得了“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盛名。30年代马歇尔经济学的支配地位为凯恩斯主义所取代,但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仍有很大影响,已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歇尔从事经济研究活动的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广泛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时代。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趋于下降,德国和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英国的强有力的竞争者。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取和综合了新旧各派的庸俗经济观点,形成了一个以折衷主义为特点的经济理论体系。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他认为支配生物发展的规律同样地适用于社会,生物的发展只有渐变而没有飞跃,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他用“自然界没有飞跃”一语作为《经济学原理》一书的题词。与此相关,他用“连续原理”来说明经济现象,否认经济现象内部的本质联系。

在分析方法上,马歇尔还强调心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作用。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范畴都用心理活动加以解释。在他看来,经济学就是研究支配人类经济生活的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这两种动机的科学。所以,《经济学原理》中的重要经济范畴实质上都是心理概念。时间分析在《经济学原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马歇尔用时间长短不同来说明供求作用不同,因而商品均衡价格的形成也不同。这种表面分析掩盖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实质。

《经济学原理》考察的是局部市场一个商品的供求状况如何达到均衡而形成这个商品的价格。这种分析方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不探讨其他商品价格与这个商品价格的联系,因此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它与同时代瓦尔拉所采取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相对应,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两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理论核心和基础。这一理论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的。他用边际效用论来论证需求规律;用生产费用论来论证供给规律。他的生产费用论曲解了生产费用的概念,实际上是用节欲论来说明资本,用“反效用”来说明劳动。最终,用供求均衡来说明价格,用价格代替价值概念。他力图证明均衡价格的理论,使资本主义制度下各阶级的利益,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在本书中,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分配论。他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给取决于维持有效劳动的成本。这种论点显然掩盖了工资的本质。马歇尔又把利息说成是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的“等待”、即节欲。这也是一种庸俗的资本生产力论。马歇尔还错误地认为,地租是由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而利润不过是对资本家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报酬。

由上述可见,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分配论,不过是集庸俗经济学之大成而已。不过,他关于影响价格的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其中某些因素不无参考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