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67页(1180字)

【生卒】:224—263

【介绍】:

曹魏时代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颇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对礼教表示憎恶。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其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

嵇康、阮籍等人,身处魏晋之际,表现狂放,倡导虚无,实有其不得已之苦衷,并具有冲击礼教的积极意义,这是与后来的效尤者大不相同的。东晋人已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戴逵说:“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晋书·戴逵传》)在嵇康身上,入世与出世愤激与超脱,有着深刻的矛盾。在他仿屈原《卜居》而写的《卜疑》中,这种矛盾表现得很明显。如文中问题:“吾宁发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将卑懦委随,承旨倚靡,为面从乎?……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否臧乎?将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这里丝毫看不出一个高蹈遁世者的形象。从根本上说,嵇康是有抱负的,他曾受过儒学的熏陶,只是因为身处乱世,又看到野心家们利用名教干出种种卑劣的勾当,出于激愤,才要以“真”来揭穿“伪”,以自然来对抗名教。嵇康的中,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之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崄。”因此他才向往于“逍遥游太清”,幻想远远地离开险恶的环境。可是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人。他不能不说,不能不写,所以在他的诗文中多是对现实的批判,对伪善者的讽刺。

今传《嵇中散集》十卷。有诗五十三首。文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又曾撰上古以来高士传赞,已散佚。

他的诗,不拘于一定的格式,有四言、五言、六言。《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太师箴》、《答二郭诗》均为其诗的代表作。《幽愤诗》是嵇康被捕后在狱中所写。诗中含蓄地控诉了司马氏对正直人士的迫害,抒发了诗人本想逃避现实斗争而终于不可得的孤愤心情。《太师箴》描写“季世”的情况说:“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实际上是对司马氏的残酷统治的谴责。

钟嵘在《诗品》中把他的作品列为中品,并评价他的诗说:“颇似魏文,进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所以一般人认为嵇康的诗的风格是“峻切”和“清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