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83页(1718字)

【生卒】:712—770

【介绍】:

唐代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里。杜甫年少多病,勤奋好学。7岁即能写诗。20岁后,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到长安应试,因权奸李林甫作祟,不第。天宝十四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在困居长安近十年中,无法施展才能,生活极端艰难。眼见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忧愤地写下了《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着名诗篇。后一长诗,伤时忧民,是他困居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揭露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安禄山陷长安后,他也流离失所,并为叛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被肃宗任为右拾遗。其间所作《春望》、《羌村》、《北征》等不朽诗篇,沉痛地描述了颠沛流离的经历,表达了对故国沉沦的悲愤、对人民苦难的深挚同情。长安收复后,遂回京都。此时,两京虽复,但贼乱未平。朝廷为扩充兵员,滥向民间征发。他目击此种惨景,写出了杰出的新乐府组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已达到高峰。不久,关内大旱,难于养活家小,便弃官西去,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跋涉于荒山寒峡之间,至成都定居,筑草堂于浣花溪畔。随后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秦州杂诗》、《同谷七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严武死后,失去依托,遂携家出蜀,漂泊湘、鄂一带,旅途中作有《秋兴八首》等诗。后病死于郴州途中。

杜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因其诗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中的种种社会景象,而被称为“诗史”。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杜甫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这是他有别于其他许多诗人的地方。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他也就痛得深,写出来的诗也就特别感人,如《春望》。当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了山河复整的气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欢乐而感人的诗,如着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气贯注,奔流直下,节奏轻快,充满喜悦的感情。同时,杜甫又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许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诗。在这些诗中,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非常警策精妙,姿态万千,不拘一格。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了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表现了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知识修养。正是经过这样辛勤的努力,杜甫在艺术上拥有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的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的主要特色,但是诗人也有不少浪漫主义或带浪漫主义色彩的好诗,如他的名篇《饮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沉郁之美,但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其创作又呈现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瑰丽、或轻灵,皆达胜境。而他的诗歌艺术成就,如语言的精工神妙、辞警意丰,诗意形象的鲜明生动,意境的创造、阔大的气魄、流走跌宕的铺排手法,都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李白 下一篇:《柳毅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