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85页(1194字)

【生卒】:768—824

【介绍】:

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3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叔父云卿、兄韩会都是在李华、萧颖士的影响之下,倾向复古的人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早年即以一个复古主义者自命。25岁成进士,29岁始登上仕途。先后做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在监察御史任时,他曾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佛骨,触怒玄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一生,在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从文、道、忠、勇等方面概括了韩愈一生的事业。而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学方面。韩愈对中国文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他领导了唐代中期的古文运动。在歌领域,纠正了中唐时期以大历十子为代表的卑弱诗风,开辟了一条不同前人的途径,在诗坛自树一帜。由于韩愈及其同时代作家白居易元稹、孟郊、张籍等“元和体”诗人的努力,使唐诗在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第一个繁荣时期过去以后,出现了第二个繁荣时期。

韩愈对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继承荀卿、扬雄、刘勰以来原道、宗经、征圣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文、道合一而道为主。道的内涵,就是仁义。古道载于古人之文,所以他提出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主张,但用意并不是复古,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他主张师古,学习古圣贤人之书,而要做到识别古书之正伪,分辨其黑白,坚持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原则。他以自身的坎坷遭际,终不得志的感受,提出“不平则鸣”。他用这个观点来说明作家和作品(即“人”与“言”)的关系,认为作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才能产生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的文学作品。在封建社会的黑暗时代,只有穷饿愁思,遭受排挤压抑的失意人们,才有可能通过切身感受,“自鸣其不幸”。

韩愈散文各体兼长,说理、叙事、言情之作,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尤着力于戛戛造语,准确新颖。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记叙文,写人记事,注重于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名篇。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但过分追求奇倔险僻和“以文为诗”,有损于诗歌形象和音乐之美。

上一篇:《柳毅传》 下一篇:白居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