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09页(980字)

元代纪君祥着。元着名悲剧之一,题材取自《史记·赵世家》。

故事叙述春秋时代晋灵公的武将屠岸贾,恃宠专权,陷害忠良,残酷杀害赵盾一家三百余口。为了斩草除根,他下令搜捕赵家仅存的一个孤儿。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孤儿,程婴和公孙杵臼合作,甘愿以自己的婴儿冒充孤儿献出。公孙杵臼也愿自认作隐藏孤儿之人,让程婴去通报。后来程婴之子被戮,公孙杵臼受尽严刑拷打,触阶而死。屠岸贾认程婴为心腹,收为门客,并认孤儿为义子。二十年后,孤儿学成文武技艺,经程婴点破,为赵家报了血海深仇。

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是作者塑造的正义忠良的英雄形象。为了留下报仇的根苗,为了不让千百万无辜的婴儿遭受屠戮,韩厥和公孙杵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程婴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种见义勇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令人起敬。他们不愧是历史上为正义而斗争的勇士。

奸贼屠岸贾阴险狠毒、残忍无道,只是为了两人不和,就千方百计地要杀害赵家忠良,屡进谗言。为了绝赵家后代,竟不惜要杀害全国婴儿。对德高望重、告老退休的老臣公孙杵臼,百般拷打,逼他自杀。这丑恶的嘴脸,正是一切封建社会中奸贼的形象。

《赵氏孤儿》带有比较浓厚的封建宗法思想色彩,但是由于它强调了向非正义的压迫和迫害“报仇”的主题,突出宣扬了被压迫被迫害者的复仇观念,伸张了正义,因而获得了积极的意义。复仇观念的宣扬,和元代社会冤狱盛多有关,所以这一主题在当时有其特殊意义。

在艺术上,《赵氏孤儿》也比较成功。作品描写的事件虽然惨烈,但始终贯串着一种昂扬的正义的力量,全剧高亢激越。在剧情的发展上,作者先尽力渲染非正义力量的猖狂残暴和不得人心,然后一举复仇成功,表现出一种壮烈的悲剧美。

《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并发生过极大影响的中国戏剧。它在1732年就传入法国,而1736年就有了英译本,并在伦敦发生了抢译现象。《赵氏孤儿》的传入,引起欧洲翻译界、出版界、戏剧界以及读者对中国戏剧的兴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