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21页(1313字)

蒲松龄着。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全书基本写成的时间约在1680年前后。其故事大都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佚闻,内容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作品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主,反映了17世纪我国的时代面貌。

《聊斋志异》里的有价值有成就的作品,按照主题来考察,数量最多的有三类:第一类作品尖锐地暴露了当时的黑暗、窳败的政治,鞭挞了为作伥、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被压迫的人民的种种痛苦的遭遇。例如《促织》、《席方平》、《向果》等。《促织》所写的成名一家人的悲剧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皇帝酷爱斗蟋蟀,每年都向民间征索。媚上邀宠的地方官吏趁着这个机会向人民大肆敲诈,这些直接的原因造成了成名一家人的悲剧。成名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他还是无法满足贪暴的要求。好容易得到女巫的指示,设法搜捕到一头俊健的蟋蟀,却又被他的9岁儿子不小心弄死。成名正在着急、发怒的时候,忽然发现儿子因害怕而自杀了。作者展示出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它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迫害人民的残酷性。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了,但灵魂却变成了勇狠善斗的小蟋蟀。成名把它献进皇宫,才挽救了自己不幸的命运。这个故事怵目惊心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可怕的生活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民所遭受的从肉体到精神的迫害已经到达这样的程度:走投无路,不得不化为异物,去充当寄生者取乐消遣的玩具。

《聊斋志异》的第二类作品广泛地揭露和抨击了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例如《司文郎》、《王子安》等。《司文郎》写一个瞎和尚有这样的本领:别人焚烧八股文,他用鼻子一嗅,就能立刻分辩好坏。学识渊博的王平子和不通文墨而又好吹大话、好摆架子的余杭生同时前来请教。王平子先烧,瞎和尚指出:“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亦中得”。余杭生后烧,还没有烧完,瞎和尚就说:“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发榜的结果,余杭生高中,王平子倒落选了。于是,瞎和尚叹气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这里,作者通过嘻笑怒骂的笔法,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作了深沉的一击。

《聊斋志异》第三类作品的内容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揭露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广大青年男女在重重的压抑和摧残下所产生的冲破樊笼、打碎桎梏的愿望和行动。作者动人地描写了许多痴心的恋爱故事,塑造了种种可爱的性格,如《婴宁》等。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它能把某一阶级、阶层的人物性格和狐、魔、花、妖的形象统一起来,如《狐谐》篇写狐的特性“谐”,是和现实生活中具有诙谐性格的人结合起来,通过诙谐嘲笑了现实社会的庸俗面。其次是作品有较浓厚的幻想成分,作者把现实生活通过幻想表现出现,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再次,某些作品的情节细腻、曲折、复杂,语言曲雅古奥,读来十分动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