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克拉索夫,尼古拉·阿列克谢也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878页(842字)
【生卒】:1821—1877
【介绍】:
俄国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代表作有《大门前的沉思》(1858)、《铁路》(1864)、《俄罗斯妇女》(1864)、《严寒,通红的鼻子》(1864)及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等。
他在1821年11月28日生于乌克兰波多尔斯克省维尼茨县米罗夫镇。诗人的童年在祖传的庄园度过。父亲自私、残暴;母亲却温顺,有教养,培养了他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民间流传的诗歌的爱好。农民的贫困,伏尔加河上纤夫的艰难生活,从门前路过到西伯利亚去的流放者,在未来的诗人的脑海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832年,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就已开始写诗。1838年,涅克拉索夫离家到彼得堡大学当旁听生。由于父亲断绝对他的经济供给,他经常饥寒交迫,为糊口而奔波,因而看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
1842年,涅克拉索夫结识别林斯基,受到别林斯基的影响,从而走上了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1847年,他又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相识,他们合编的《现代人》杂志,成为19世纪50-60年代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该杂志于1866年被沙皇政府查封。1868年,他们又与谢德林编辑了《祖国纪事》杂志,刊登反对农奴制度的文章,成为70年代进步思想的喉舌。他的名诗《俄罗斯妇女》(1871-1872)和《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6-1876)正是刊登在这个杂志上。前一首诗歌颂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跟随丈夫被逐放西伯利亚的崇高献身精神和英勇行为。后一篇诗通过七个农民走遍俄国大地寻求真理的故事,描写了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沙皇及其农奴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同时又歌颂了农民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涅克拉索夫于1877年12月27日病逝于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