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01页(962字)
【生卒】:1901—1956
【介绍】:
苏联作家。1901年12月24日生于基姆雷市。父母亲和后来的继父都是革命者,屡遭监禁,全家经常四处漂泊,颠沛流离。1908年全家迁至符拉迪沃斯克,后来在乌苏里江畔楚古耶夫村定居多年。
1912至1919年,他在符拉迪沃斯克商业学校学习。此时,他接近布尔什维克,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年仅17岁。次年,他参加了游击队。18岁任团政委,19岁任旅政委。1921年,从游击区去莫斯科参加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他曾参加了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
1921至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毕业后留在莫斯科,从事文学工作。长篇小说《毁灭》于1927年出版。这部小说是描写国内战争时远东一支游击队打败敌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此书的出版,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评论界认为作者是一位有才能的无产阶级作家。卫国战争期间,他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不少特写,如《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卫国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和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年青的一代进入文学界,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力军。
法捷耶夫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于1945年出版,1946年获斯大林奖金。《青年近卫军》是一部充满真正战斗生活的书,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小说中刻画的奥列格、邬丽亚、谢辽萨、刘巴和瓦尼亚等英雄群象,显示出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年青一代不可被征服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法捷耶夫还写了《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29-1940),也是以国内战争为题材,描写少数民族乌兑格人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觉醒(但只写了4部,原计划写6部)。
法捷耶夫不仅是作家,而且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他曾任苏联作协书记、先后被选为苏共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三次被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两次荣获列宁勋章,曾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于1956年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