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962页(1532字)

五部儒家经典《经》、《书经》、《礼经》(包括《仪礼》、《周礼》和《礼记》三部分)、《易经》和《春秋》的合称,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五经》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文人学子必修的教科书,又包括了许多可贵的教育思想。《五经》中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总共305篇。据记载,孔子曾作过删改,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一部很好的道德教育教材。孔子利用《诗经》教会学生语言的表达,同时也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教给他们有关“鸟兽草木”的自然知识。

《书经》,即《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辑而成。事实上,其中《典》、《皋陶谟》、《贲》、《洪范》等篇,都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尚书》是一部史书、思想书,也是一部教育书,其中不仅有“五经”理论和有关的哲学思想,也有“允执厥中”,“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等道德教育思想;有任贤用能的主张,也有通过考试搜罗人才的方法;既提出了教民以德,恩威并用的思想,也提出了诸如“教”、“学”、“知”、“行”等思想和概念,启示了后代的教育家。

《礼经》中的《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共十七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是孔子订定。近人根据考订,认为出自战国初期至中期间。孔子教书时以此为主要教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克己复礼”作为他推行“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在《仪礼》之后,出现了《周礼》和《礼记》二书。《周礼》据传是周公旧典,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不早于《荀子》,主要是战国时的儒家将商、周、春秋各时期官制汇编而成。后人在制度方面遇到问题往往从《周礼》中寻找根据,如王莽、张载、康有为等人就是如此。《礼记》是孔子后学对礼研究的文章汇编,到汉时有131篇。由戴德、戴圣叔侄选辑而成,是汉儒总结前人学术和思想成果的一部重要典籍。《礼记》中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除了《大学》、《中庸》、《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专着外,还有《乐记》、《礼运》等与教育和社会发展理论有关的篇章,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易经》即《周易》,相传是周人所作,包括“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后人作《易传》进一步解释。《周易》以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其中有许多富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在教育思想上和道德思想上,《周易》要求“日新其德”、“积善成名”,“自强不息”,“尚于中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洽而不忘乱”等许多思想,在教育理论和思想研究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借鉴。它不单是历代学校中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也包括了师生共同探索的许多问题。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按照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一书加以整理删改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是后代编年体历史的滥觞。《春秋》文字简短,寓有褒贬,后世史家称其写法为“春秋笔法”。孔子运用《春秋》教学,一方面是讲授历史,同时又是道德教育的教材,目的是教学生“明人伦大义”,使“乱臣贼子惧”。解释《春秋》的书后世有“谷梁”、“公”、“左氏”三传,到宋代也都成为国家规定的儒家经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