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省吾古文字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983页(656字)

*于省吾古文字考释以方法严谨周密着称,既充分注意文字本身形、音、义三者的相互关系,又致力探寻每一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向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纵向关系,并利用民族学的资料和成果以追溯古文字的造字本义。其甲骨文考释着作《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和*《甲骨文字释林》等。在四十多年的研究中,共考释出前人未识或已释而音读义训有误的甲骨文近三百字,其中释“气”、“屯”、“虹”、“羌”等尤其卓见。主张研究古史应以地下发掘的古文字资料为主,以传世文献为辅,交验互足。他利用甲骨文字的构形和甲骨文的记事研究商代阶级关系、军事联盟、农业交通、图腾与岁时制度,取得不少成果。根据甲骨文材料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附划因声指事字”等观点,对中国汉字的起源和造字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探研。晚年发表的《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和《释两》,揭示了早期文字偏旁互作和独体字分化的规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的构形源流。其金文造诣也很深,如对天亡簋,利簋,墙盘,鄂君启节,蔡侯墓铜器铭文等均有精辟的考释。建国前所着《双剑誃吉金文选》,注释简明,至今仍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金文选本。其编录的《商周金文录遗》,补充《三代吉金文存》失收铭文达六百余号。从三十年代起,即运用古文字和古器物的研究成果对古代典籍进行校订和考释,突破了清代考据学单纯依据《说文》、《尔雅》、《广韵》考证文字形音义的局限,开辟了研究古籍的新途径,被誉为“新证派”的代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