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第1033页(711字)

语言专题研究之一。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1952年中国语文杂志社召开“新闻语言座谈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相声语言座谈会”。《人民日报》连载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87年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召开文学语言研讨会,《修辞学习》杂志为此出专号。在文学作品语言的分体研究方面,主要论着有铁《论文学语言》,徐中玉《写作和语言》,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王瑶《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色》,余恕诚《〈创业史〉的语言艺术》,闻捷《谈〈刘三姐〉歌词的语言》,汪景涛《试论相声的语言》,孟金弟《“三突出”模式的人物语言》,胡范铸《文学语言阐释刍议》,申小《汉语文学语言的流块建构》,马少波《戏曲语言与普通话》,老舍《喜剧的语言》、《儿童剧的语言》、《戏剧语言》,李准《情节、性格和语言》等。在作家语言研究方面,主要论着有徐中玉《鲁迅的写作艺术》,高明凯、姚殿芳、殷德厚《鲁迅和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毛泽东语言研究专号,朱彤《鲁迅的语言艺术》,邢公畹《〈红楼梦〉语言风格分析上的几个先决问题》,张煦侯《试论刘勰的语言风格》,郭锡良《韩愈在文学语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等。在文体风格方面,主要论文有程祥徽《汉语风格论》,张须《风格考源》,迩遥《文体和风格》等。在文风方面,王伯熙着《文风简论》。在语言史方面,吴晓玲作《谈开国十年以来艺术语言的发展问题》,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组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迁和发展》一书对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