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化品格论
书籍:三国演义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790页(587字)
学术论文。赵伯陶作。载《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文章认为:三国故事从“说话”到成书,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三国志平话》上图下文,可供人阅览,并非纯粹的说话人底本,但其情节不受史实约束,仍保留着说话人为取悦听众而随意编造的痕迹”。其描写“更富于市井气息,市井文化品格较为鲜明,也较为表层”。而“罗贯中依据正史编撰小说,七实三虚也好,半真半假也罢,都使小说加强了文化品格中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双重蕴涵”。“在封建时代,士林文化是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基的;而主要以伦理规范为内容、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又代表着以家族为本位的小农自然经济的文化。它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井文化有天然相互对立的一面,然而当它们同处于一部小说之中时,又有了相互兼容与妥协的可能。《三国演义》既认同儒家仁政又浮现出民众企盼好皇帝的强烈愿望,正统观念与竞争意识也交织迭现于小说之中,至于‘义’的双重蕴涵更为明显,无一不是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对立统一下的产物”。文章还从《三国演义》接受面的宽广以及义与利的对立问题探讨了小说的文化品格,并总结说:“《三国演义》的文化品格当然不止士林与市井两种,着重讨论这两种文化蕴涵的相融与冲突,实际体现着它们背后所深藏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对立与消长,因而更容易令我们看到小说文化品格后面的经济基础”。
上一篇:“三国文化”概念初探
下一篇:三国演义大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