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三国演义大辞典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中华书局《三国演义大辞典》第875页(1460字)

即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政协四川省绵阳市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发起,1990年9月10日至14日在四川绵阳(东汉三国的涪县)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名学者出席会议,共提交论文130篇。会议鲜明地提出“《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的命题,力图从更广阔的视野,对《三国演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一部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着,《三国演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从文学的研究拓展到文化的研究,乃是《三国演义》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代表站在时代的高度,着力发掘《演义》的文化内涵。有的学者从中概括出肯定智慧、重视谋略、歌颂武勇、鼓励奋进、积极入世、秉公执法、提倡求实、宣扬“满招损、谦受益”等积极成分,认为它对培养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了《演义》的消极方面。有的学者探讨了《演义》所反映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指出以择主观念为核心的人格平等和人身自由的要求与以尽忠观念为核心的人伦追求的联系与冲突,构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内容;有的学者分别考察了罗贯中的天命观、妇女观、伦理观及罗贯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提出了各具新意的见解;同时,不少学者把《演义》视为我们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视为人生的启示录,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军事科学、经济管理等多种角度探讨了它的文化价值。二、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有学者根据《宋元学案》卷二十三《静明宝峰学案》的记载和清人王梓材在“罗本”条下加的按语,提出罗本“字彦直,贯中乃是他作杂剧和小说时所用的别号”;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人,“《三国志通俗演义》写于明初,确无可疑”。有的学者则根据明代成化年间刊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和明初杂剧《义勇辞金》均看不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这一现象,认为当时《演义》尚未成书。有的学者考察了《演义》的稀见版本《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还有的学者系统概括了《三国演义》中大量存在的人物、地理、职官、历法、名物等方面的“技术性错误”,论述了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校理的原则和方法。三、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也有学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本届讨论会上却有学者提出,《演义》既不是现实主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它应该是一部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作品;维护皇权、崇尚理性、追求理想的和谐美、按照理性判断以塑造类型形象,构成中国古典主义的四大要素,《演义》正是如此。有的学者则认为,《演义》塑造形象的基本方法是:既强调类型概括,又注重个体差异。还有学者认为罗贯中自觉地把握了历史演义的创作法则,正确地处理了尊重基本史实与驰骋文心的关系。对于《演义》的审美价值,一些学者或提出新的论题,或选择新的角度,把研究深入了一步。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努力,提出了较为精采的见解。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定一;顾问:吴组缃、范宁、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缪钺、任访秋、李希凡、何满子;会长:刘世德;副会长:章培恒、谭洛非(常务)、胡世厚、陈辽、李悔吾;秘书长:石昌渝、沈伯俊;副秘书长:黄钧、齐裕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