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60页(1099字)

【简介】:

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两座西汉武帝初年的墓葬(约距今2100年左右)中发现。一号墓出土竹简计四千九百四十二枚(3000号以后多爲仅存2—4字的断简)。其中《孙膑兵法》四百四十枚,字数达一万一千字以上。孙膑,战国时齐人,爲战国中期着名军事家,所着《孙膑兵法》是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军事要籍,但久佚不传。《孙膑兵法》竹简的出土使失传近两千年的古佚书重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简》着录。

【赏析】:

《孙膑兵法》文字是篆书转变爲隷书过渡时期的书体,保留了一些篆书的结构特徵、写法。因爲隷趋疾速,故有些笔画顺势一拖,形成了略长的粗重的撇、捺脚,又因爲竹简狭窄的限制,笔画不能左右相背而向下伸延,字形大都横扁取势,少数字竪长,强调磔笔取纵势,使汉初简书形成了似篆非篆,似隷非隷,无波而有磔笔的书体。磔脚曳笔,顿笔粗重,旁出或斜下弯,曳笔半字,不超过一字的长度。因磔笔的应用,在方正横扁的静态形体和布白中产生了律动感。因介于篆隷之间,故用笔圆转有篆书的婉通;因磔脚的应用,使字体中敛旁肆,四面宽厚,用笔精密而具筋骨。结体的另一特点是右旁略高,左旁略低,呈右上斜取势;或横画皆向右下倾斜,左右结构的偏旁则左高右低,呈右下斜取势。不论右上倾还是右下倾都能稳重均衡,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是竹简的两边框住字形,不使倾倒;二是竪画垂直,捺脚粗重或曳笔磔脚的下延弯曲,起了均衡的作用。通篇观之,字形大小不一,布白疏密得当,稳重含蓄。因简窄狭长,书完一简再书一简,故只能注重行气,而难以照顾到简与简之间的左右顾盼;然而错落有致,正与用笔率意、结体疏密敛纵相呼应,产生了气韵生动的整体效果。

此简书法的古隷是从早期古隷(秦隷)发展而来的。较之秦隷,更进一步地用笔画符号破坏象形字的结构,篆意更少了。此简字形有大有小,变化较多,书写多用方笔。书手善于掌握毛笔的弹性,行笔顿挫有力,笔画粗细相间,不少字都有一笔夸张的重笔,前后连贯起来,很有节奏感。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淳厚而又活泼多姿的审美享受。特别是这种夸张的笔画,写得厚重而生动,使得字势飞动起来,给人一种宽松舒展的感觉。这种笔画一经出现,就被人们的审美要求抓住不放了,并不停留在最初无意的境地之中。爲数衆多的书手们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对这种夸张的笔画不断地进行加工和美化,使之成爲隷书一种特有的装饰性笔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