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摄二坟坛刻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74页(881字)

【简介】:

又名《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孔林坟坛石刻二种》。一称《祝其卿坟坛刻石》,一称《上谷府卿坟坛刻石》。新莽居摄二年(7)二月刻。相传原在孔子墓前,淸雍正十年(1732)移置孔庙。现仍在山东曲阜孔庙。两石均篆书,字体酷似。《祝其卿坟坛刻石》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横广七寸八分,高六寸。”四行,十二字。《上谷府卿坟坛刻石》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横广五寸五分,高六寸五分。”有翻刻本。人民美术出版社《秦汉石刻的篆书》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篆法古婉曲折,笔画多寡随势爲之,不拘于纵横方格也。相其手笔,在汉篆中超出《嵩山少室》、《开母》二石阙之上。周鼓秦刻而后,此爲后劲。”康有爲《广艺舟双辑》:“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徐树钧《宝鸭斋题跋》:“篆画古劲”。

【赏析】:

隷书自汉初发展起来后,逐渐取代了篆书的地位,这种趋势在文、景帝时就很突出,到了武帝以后,特别是西汉末,则更明显地看出篆书衰落的迹象。其标誌,不仅是篆书作品的数量大大减少(社会上已很少使用篆书),更主要的是其面貌与精神的改变。这种篆书解散了秦篆原有的书写模式,掺进了一些隷书的用笔方法和表现形式,使作品较秦篆活泼过之,而严谨、贯通则不足。居摄坟坛二刻,正是这个阶段中的此类作品。从用笔方法上看,它确也丰富了许多,例如中、偏锋,藏、露笔,甚至于顿、挫法,也偶尔用之。这在篆书书法创新的尝试中,似也无可非议,但从篆书的本质要求上,此二刻则失去了圆而厚、劲而健、密而通的艺术精神。淸方朔在评它们时说:“篆法古婉曲折……周鼓秦刻而后,此爲后劲。”此论似有欠妥之处。秦汉作品,传世较少,故多宝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加分析的一味的推崇,则是不可取的。古代作品有优也有劣,也要一分爲二去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