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讳字忌日刻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78页(1222字)
【简介】:
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刻。淸咸丰二年(1852)五月在浙江余姚客星山下出土。曾归余姚周淸泉。今藏杭州西泠印社。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石“高三尺七寸,广一尺七寸五分。”隷书。碑文分列左右两方。右方分四列,第一列四行,第二列六行,第三列六行,第四列五行,行字不等。左方列长行三,行三十字。两方共二百一十七字。初搨本第四列首行“次子”之“次”字未损。有翻刻本。西泠印社有影印本,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九辑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此刻书势屈蟠生动,于诸汉隷中最有笔法可寻。”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由篆变隷,篆多隷少者”。又云:“笔法已有汉隷体。”顾爕光《梦碧簃石言》:“书体浑穆,如锥画沙。”
【赏析】:
由古隷向汉隷过渡,体现在刻石书法上痕迹较明显的是东汉初年的隷碑《三老讳字忌日刻石》。过渡时期字体与书法中的複杂问题,只要稍加辨析,都可从此刻石中找出。
首先,其字体已经完全不是《五凤刻石》的古隷。但在“八分”基调上,不少字、划仍保留着篆书的笔法结体,同时又有超出汉隷结构而接近眞书者;文字布置,虽省去了如《莱子侯刻石》的行行界格,尙未能集合以整饬。右列四段字,行各不等,上二段字小,下二段字大,与左边顶天立地的三行形成格调的三足对峙。若就以整齐匀一尺度,这是章法上的失态,但由于那几条平行与垂直的界联,把我们的联想迁移,如从左侧仰视一栋高层建筑,向上之情油然而生;矛盾还在于,右上二段笔划婉扬,结体丰密,中紧外疏,下二段用笔醇拙,骨法洞达,中疏外紧而体势宽博。
以上诸问题的根蒂,大约是由于书者审美愿望与艺术表现之间的矛盾转戾。其心理与创作历程是,书写之初,作者似乎想表现一种沉密流美的意韵,这在前二段得到了一定的表达,但写着写着,作者又似意识到对这种韵格的把握有点勉爲其难,或者先前的那种意向在笔下自然淡化隐到潜意识之外,竟而不自觉地滑向其本体风格,亦即下二段裏的那种直拙的笔法与宽方的构架形式,及至左三行的书写更益率意,渐入浑成之境。
这种碑刻史上绝无仅有的内部风格演变例子,实质上一定程度是对创作主体情感波动的迹象化,读东坡《黄州寒食诗》时亦有类此感觉。它可以化解存在于章法表面的一些矛盾与不和谐。另《三老》书法在章法上的平面立体视觉效果,还会使人想起北魏《泰山金刚经》那种欲包容一切的大气势;观此碑,似非面对数尺斑剥石面,眞如独立在百亩平畴,有草木古丘一望无涯的广袤境界。只是,这种典型只可有一,不可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