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48页(1575字)
【简介】:
传西晋陆机书。墨迹纸本。冷金笺。草书。无款。爲初期章草。凡九行,约八十七字,仅存八十四,犹有数字不辨。23.8×20.5cm。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淸梁淸标《秋碧堂帖》有摹刻,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二)收入,并刊于《故宫博物院历代法书选集》(一)、日本《书道全集》(三)。
【集评】:
董其昌跋:“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爲希代宝。”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眞迹也。”明张丑《淸河书书舫》:“云间陈仲醇谓其书极似索靖笔法。”又:“《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又《眞蹟日录》:“爲西晋名贤手迹,且章草奇伟,远胜索幼安、谢安石辈乎。……翩翩自恣,眞有毕世临摹未能得其仿彿者。”明顾复《平生壮观》:“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米元章《书史》云“火箸划灰,连属无端,可以评士衡此帖。《宣和谱》注之爲章草,非也。”淸吴升《大观录》:“草书若篆若隷,笔法奇崛。”近人傅增湘跋:“墨色有绿意,笔力坚劲倔强,如万岁枯藤。与《闾帖》晋人书不类。昔人谓士衡善章草,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陈眉公谓其书乃得索靖笔。或有论其笔法圆浑,如‘太羹玄酒’者,今细衡之,乃不尽然。”
【赏析】:
在描摹、翻刻之前,古代墨迹的流传大多出之偶然机会,其本身以及历史均毫无选择余地;被誉爲天下法帖之祖的《平复帖》即幸运一例,与之稍后的二王大部分书迹,若非唐人的推崇、收集与勾摹,至今能见者大槪亦依稀无几。其实与之同时的可观的书家书迹槪不在少,机会不遇未得流传故耳;正因爲此,后人对仅见的只字片纸更集中地寄予着过多的追思与嚮往。
《平复帖》,在汉简·魏晋文书及写经未发现之前,人们总是以奇特的眼光神秘地窥视之,谈书法史、笔法史、文字史都作爲特例援引之,终因其孤兀,能领会其实质者鲜;又由于其字迹难辨,用笔草率不合传统审美口味,从书法的立场师习者也不多见—它仍然是孤独者。只有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和审美观的改变的今天,《平复帖》才大放其光彩。其字迹与载体的每一个细节都使人激动不已,回味无穷。那朴拙眞率的意度正符合今人看惯了文人书法流利妍媚风致后的逆反心理;简凈凝炼的线象比挥洒无余的恣肆勾连更耐人寻味;随意的布局使人们嚮往那自然的和谐,就连那疏秃的笔致与粗糙的麻纸,也啓迪着渴求“创新”的书人如法炮製或触类旁通地进行多方实验,字不能详辨与书法的意象似乎无干(朦胧与缺陷有时更美),主要在于书者无暇草草之中所表现的那一缕古色古香而又亲切可感的“眞”的气息……人们于是乎在踏破铁鞋之后蜂踊而至之。
是的,不能说行书又不算是规範章草的“初草”,有如山溪源头,往下可以导引出更多的风格流向,往上亦能更深刻地直接追溯出书艺源泉,其不规定性和可塑性也就是其艺术容量和生命力所在。何况此帖本身比之简牍书法更具有章法的完整性、笔墨趣味以及不自觉的本质的文人书卷性格。
《平复帖》作爲天下第一法帖可以当之无愧,但如果没有大量的出土物与之比照,没有“粗野”甚至“妍媚”的书迹爲之衬托,理解它就没有背景,今人也无法产生历史的艺术共鸣—它又一次走运了,只是并非偶然,因爲本身旣是金子,历史—审美心理必然爲之酿造一定时代的接受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