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桥记
书籍: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03页(604字)
【简介】:
全称《大隋邢鄕南和县澧水桥记》。无年月。考爲隋开皇十六年前(596)刻。隷书。碑文首行末行字皆残泐。二十五行,行四十字。今行存三十一字。有额,阳文。有阴。石在河北南和韩村东岳庙内。
【赏析】:
隷书发展到东汉,已是登峰造极,汉末随着草书的通用和楷书(今隷)的产生,渐趋衰落。其特徵是隷体归于平正,丧失了古隷和八分书先前淳朴自然的灵气。像熹平年间着名的鸿都石经,虽然传爲高手蔡邕所书,规範端正至极,却颇似后世馆阁之体,一字万同,状如布算。一种书体如果写得过于认眞和古板,必然缺乏艺术之灵趣,使观赏者味同嚼蜡。
自汉之后,隷书每况愈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行楷书字体,书写隷书常杂有楷法,古雅之趣更少。
《澧水桥记》刻于隋朝,仍用隷体书写,取意庄重。而书家看来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大手笔,书写时能尽量避免楷书俗笔。而且笔力稳健,笔法娴熟。写来游刃有余,洋洋洒洒和从容不追之意,溢于字裏行间。
缺点即如上述,过于平板,变化不多。尤其是书写隷书中的骨架—横画,竟然一平如水。就连衆横排列处,也是如此。这就不足取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