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徵君碑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483页(990字)

【简介】:

全称《摄山栖霞寺明徵君之碑》。唐上元三年(676)四月立。高宗李治撰,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行书。三十三行,行七十四字。据《金石萃编》:“碑高丈一尺一寸八分,宽五尺。”在江苏南京栖霞山栖霞寺门前。明中叶搨本无圈形石痕,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字画殊有欧虞法。”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书自《圣敎序》中出,极有风骨可爱。”

【赏析】:

高正臣初学书宗法王羲之。从此碑就可以看出《集字圣敎序》的影响,有的字乾脆就是《圣敎序》的临版,如“地、合、珠、以”等字。也有人说高正臣书中有欧(阳询)、虞(世南)之法,当然也有道理,不过褚(遂良)的笔法更是累见不鲜,说他学褚更恰当。但追本溯源,褚字也从右军法中蜕出,遒劲而婉美处实出王体。高正臣与褚遂良同时,师法当代长者,不足爲奇。

比起王羲之来,仍不免有许多瘦软薄弱之处,如“带”之“巾”;“满”之“氵”等。当然总的看来,还是胸中有古法,笔底见风骨的。据说高正臣早年肥而少骨,过于修饰,后来才“筋骨渐备”,“风骨凝重”,终成中唐书家。可以说是勤于学习,善于变法者。

王羲之对初唐书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欧、虞、褚、薛四家的楷书,也不仅表现在集王书刻碑者有十八家之多,同样表现在当时的行书作品中。唐高宗李治撰并书的《李勣碑》是这样,高正臣书的《明徵君碑》也是这样。

虽然都是取法于“二王”,但是和神机流逸、遒媚缠绵的《李勣碑》比较起来,这通碑更显得雄浑。显然它不是走的《兰亭序》、《圣敎序》一路,而和《快雪时晴帖》和《丧乱帖》爲同一机杼。观其露锋入笔,中锋运笔,使转遒劲,收笔顿圆,自得王书三昧。其中“将”、“军”诸字的结构,颇具新奇洒脱之妙。

感到不足处,是其连绵处用实笔者多,而意连者少,且运笔的轻重提按不明显,缺乏纵横自如的气势。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信哉斯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