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598页(1789字)

【简介】:

宋·李建中书于景德年间(1004—1007)。行书。纸本。31.3×41.4cm。《珊瑚网书跋》《续郁氏书画题跋记》、《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着录。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博物院历代法书选集》(三),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此帖当爲李氏任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时所写。

【赏析】:

苏轼与黄山谷皆可谓的评,皆各精妙。苏东坡所谓其“卑弱”、“衰陋”,乃站在唐人角度而论。唐人以法胜,以气胜。作爲宋初的李建中自然无唐人古法古态之完备。然而“终不可弃”者,乃在于仍存古法之余韵也。黄山谷所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云云,乃站在弃古求新的角度而言。李建中《同年帖》用笔行气,确实开尽其意态之先河。其用笔,存颜鲁公之意,其枯笔运行之中,最有《祭姪稿》之老竦苍劲之意。往后视之,黄山谷得其中锋圆笔的浑厚,米芾得其结字的欹侧翩然之态。李建中终未成一代之大师,时代使然;李建中之一席之地,仍爲时代使然。《同年帖》亦爲宋初书坛的一件宝物也。

李建中存世墨迹曾被编爲一卷,共收六件。《同年帖》位居第二,次于《土母帖》。

《同年帖》,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滙考》卷九中又作《披风帖》:又作《金部同年帖》。名目不一而足,从其收藏钤印有“封”字印,可知此帖南宋时曾入贾似道秘箧。

传世的《同年帖》其实是由两个书牍联起来的。《金部同年帖》爲一帖。款云:“建中简上金部同年,九月十六日”。纸本,又“怀湘南披附上……建中又白”爲一帖,据卞永誉注明,是行书“云笺本”。可见两牍纸质不一。或许是同一时间用不同的纸张写成,或许是先写完《同年帖》之后隔数日再加几句又成一牍再附其后,反正,今人统称爲同年帖,不再细分。

《同年帖》在书写风格上与《贵宅帖》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出现了一些较明显的长线条,有显着的使转笔划;却较少《贵宅帖》中弹性很强的提按技巧。而且,就作品本身的气度而言,似也不如《贵宅帖》那样有韵致。我以爲,在李建中诸帖中,这不是他的代表之作。

但《同年帖》也有它特殊的价値,这种价値表现在于书写的章法之上。宋人书牍,换头、空格处理例子甚多,这是当时书牍的格式,但是换头、空格之类的处理,一般是出于内容上的需要如尊称、呼名、举事之类,而李建中此帖却不然。起句:“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未款曲”,建中在“披”字之后换头,这种换头不但在文意上显得多余,而且使“披风”一词成爲破句。我以爲,这是李建中出于章法上的考虑。此外,“殊未款曲”在“未”之后空格,也是同样的意思。如果我们再看到《贵宅帖》的满篇顺写,那就更觉得这种换头空格似乎不会是茫茫然的举动了。

从某种角度上说,《同年帖》的多用使转,或许倒是出于一种习惯上的考虑,这是因爲世传李建中是个多面手。

从《同年帖》中某些笔划如“蒙”、“也”、“行”等等,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使转爲主的篆笔动作,在行草书中比较少见的这种粗笔钝墨的直转直运,我觉得大约正是李建中随便写的尺牍书信时无意中留下来的一些工篆善古文的痕迹。这种痕迹,在精心的《贵宅帖》中已经被掩饰得一乾二凈了。当然,即便是这种直转直运,但也不丧失李建中的遒劲沉着的用笔感觉,这正是他作爲大书家的功底紥实的所在。故元代大书家对于西台伤肥之论表示大谬不然,认爲李氏书“温润典重”、“何肥之伤”。确实,从并不成功的《同年帖》中的直运笔画中,我们看到的还是遒劲而不疲软的线条,丰腴是其特点,却不是其弱点。

《吴礼部集》中有一段话很有见地:“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确实,苏、黄一出,新意叠出,李建中的书法尙未带有明显的宋书尙意的痕迹和追求,他或许可以说是宋代书风形成的前奏,而成爲唐代书风终结的标誌,他正是这样一位承前啓后的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