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鹅群帖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885页(773字)

【简介】:

明·孙鼎书。纸本。草书。每幅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三十六字。第一开二幅,每幅23.6×12.7cm。第二开二幅,每幅22.9×12.1cm。第三开一幅,22.8×12.5cm。第四开二幅,每幅18.5×12.6cm。第五开二幅,每幅18.9×13.4cm。第六开一幅,17.7×12.5cm。第七开二幅,每幅25.3×15cm。第八开二幅,每幅26×14.8cm。第九开二幅,每幅26×14.8cm。第十开一幅,25.4×14.5cm。《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二十)。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

【赏析】:

临帖不以肖似,所谓意临者,不过寻契古人之迹作自我的标树;但也往往因爲在自我安排中无所作爲而自寻没趣。

这件临作,完全打散王献之原帖的格局,一开爲十,因而对原构及其局部就得相应作扩放处理。加之字、行距的大疏松,则我们的注意力也必然随之移入对每一个字的察审上:第一印象是用墨太乾燥,以致于锋毫一时难以含拢,乾擦漫揉的结果,由竭渴而走向荐枯—线条缺乏凝聚力,苍老有余,滋润不足,字象则失却肌肉的弹性。同时,拉开字距以求宽松固是形章之一法,但如像此作之字,多独立而缺少各自应有的“张力场”,字间就不能赖以相互吸引和作用,行气就迭而不宕;杨凝式《韭花帖》之所以松而不散,就在于每一个字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场—笔、墨的偏失,将导致结字的病疾,个体没有信心,整体亦随之难以建立,尽管你篇中仍有不少的好字或好笔在。旣然是临帖,必须领会原帖的精神所在,要创意必须有所依据更适得分寸,爲标新而立异又何必要“临”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