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玉山诗师尊先生诗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41页(1062字)

【简介】:

明·王宪书。纸本。楷书。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一十字。25×17.6cm。此幅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六)。

【赏析】:

明朝初年,太宗朱棣推重沈度小楷,尝称爲“我朝王羲之”,一时声名颇爲显赫。中枢掌内外制命的官员都习沈书。沈书风行天下,“民则不作行草,望时习楷法”(明陆深语),士人习沈书以应科举,逐步成爲影响很大的“殿体”(馆阁体)规範而渐趋俗恶。淸王文治《论书绝句》云:“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出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便是说的这件事。

王宪爲明弘治年间进士,正是“馆阁体”风行之时,自不能免俗。王宪不以书名家,但从这件简可以看出他书法功底深厚,笔法淸劲婉丽,提按擒纵悉依法度;结字端庄,分布和谐,整齐平稳而匀称有度。但取法不高,笔力不强,有法度而乏神采,且俗笔时见,终不离馆阁习气。作爲实用书体,故然有工整妍媚的优点,但由于文人递相模仿,成爲一种规範,一味甜俗,从而失去书家的个性风格,也就失去了作品的艺术价値。近人宗霍先生说:“馆阁之体,以庸爲工,亦但宜簪笔干禄耳”。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明代中叶馆阁体之一斑。

此篇楷书七言诗写得温静淸雅,很有文人气度。观其用笔十分流利圆活,笔锋轻提轻按,点画具有柔美的神采。赏其端庄秀媚的结体,使读者如面对风和日丽中的平湖秋月,白云映照下的曲涧小溪。细加品味则从内心趋向宁静,陶醉于怡情悦性的优美境界中,产生一种淸幽閑雅,轻松愉快的感受。作品流美娟秀,充满柔和力量的整体风格,无疑受着大书家赵孟頫的影响,表现了书家追求阴柔秀媚的审美趣味。但笔下与赵孟頫一样怯弱、软滑,缺少铮铮骨力。看来康有爲的话是有道理的:“初学勿误赵、董,因易于蕩爲软滑、流靡一路。”

元代以后,赵孟頫的书风起到了扛旗引路的领袖作用,亦步亦趋竞相效仿的不乏其人,王宪的楷书就使我们淸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尽管王宪笔下点画精到功力不浅,但从那以逼肖赵孟頫爲艺术归宿的笔迹中,我们感到纸上跃动的仅是赵孟頫的影子,王宪个人的意气性格表现得十分淡薄,在以追求书家个性而爲时代书风而带来淸新气息的宋代之后,出现这样的作品只能说是历史酿成的不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