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诗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015页(892字)

【简介】:

明·董其昌书。纸本。行书。27×275cm。北京市文物局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

【赏析】:

书法创作如果已到了一种不是技艺的表现,而是一种类似庖丁解的神运境界,那么他的书法作品则与“道”相沟通,与“神”相融洽,闪耀出格外动人的光彩。董其昌此幅行书作品可以说已步入这一“桃花源”中。

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閑吐纳,终日无俗语。董氏尝论及禅与书契合之道云:“哪咤折骨还父,折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还义。明还日月,暗还虚空。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画禅室随笔》)。此幅作品就是禅理渗透于书法之一例。

此幅作品长达九尺有余。在如此长卷上,用如此细毫焦墨之线条,正是一种“明还日月,暗还虚空”的情趣,组成之仙道境况的氛围。董其昌完全沉醉于这一境界中。他胸中的禅意正从心中贯注到他的笔下,一切是那么痛快,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当然,在欣赏他的“俊骨逸韵”中,又同时感觉到如康有爲指出的“寒俭”。秉明说:“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说‘寒俭’,因爲典型的董字似乎墨不饱,笔不开,细毫焦墨,萧瑟荒寒,生命的意志减化到只有愰惚的轮廓与最后的间架,但是四处弥漫着一片潜在的生意,似乎叫人可以预感到未来的繁花。”(《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是的,董其昌已和那一大片虚空忘情相交,平淡、天眞、自然、放逸,正像空白的氤氲,游入字中,泛出字外。

董其昌这种禅意与书法之融铸,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一般书艺所能及。旣是对书艺妙悟其道,又是其学问文章的长期陶冶,更是极其刻苦的探索,砥砺以磨。几十年从铁砚磨穿中得其眞谛,方进人如此之境界。这大约是并非题外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