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立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167页(1018字)
【简介】:
淸·刘墉书。行书。凡四行,共二十二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
【赏析】:
刘墉书法初师赵孟頫,后师董其昌,远涉前贤,博採衆长,自成家数。其书用墨厚重,肥腴浓艳,故有“浓墨宰相”之美誉。尽管古人曾多次阐述:“书贵瘦硬”的美学观点,但肥厚如能恰到好处,非精湛的功力,至高的法眼,渊博的学识不可及也。刘墉正是在肥的方面更见其眞力弥漫,因而使人久玩不厌。此轴是刘墉七十四岁时的作品,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其晚年衆多作品中的佼佼者。初看“因”、“玉”、“山”等字若团团棉球,通篇反复观审,乃见异趣—于浓重中时露空明,运用中存有虚寂,古拙中暗含姿媚,实在是外肥内遒,形假质眞,妙伏契机。
刘墉不仅仅是追求“黑”的丰实效果,对通过“白”的妙造,即在那比线条更抽象的“虚”、“无”处,凝注神思,创造意境,有着强烈的意欲和追求。从结体布白上看,可以说黑白各半,相映生辉。结字挪位和字与字,行与行间所製造的“白”,疏能走马;浓艳的墨色和最后随字小而紧凑所显示出的“黑”密不透风。通篇利用“白”的乐符表现“实”的节奏,予人一种韵律感。可以说,他书法的意味,气脉韵致,风格,特别是个人的襟度,很大程度上从“白”处展现出来的,使自己的心境与书境融爲一体。
此轴最令人折服处,还在一个“静”字。作爲艺术的书法最忌“火燥”,而唯刚狠爲法则,必现“火燥”之俗书。若一味避刚狠,火燥,又易流于软媚。刘塘高就高在避火燥而直逼丰肥,然而肥又易呆,若唯以流便矫之,自然复归软媚,故而他巧妙地将“静”气输入字裏行间。因此该轴不但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又蕴藏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她有着深刻的内在美。总之,如绵裹铁:藏巧于拙的笔法,饱满酣沉,浓黑新亮的墨色,架松丝紧,形断意连的结构,计白当黑左右顾盼的布白,疏朗俊逸,平静舒和的气韵,万卷经纶,会古通今的才思有机地融爲一体,表现出此轴笔落神远意新,墨到纸上生花的洞达气象和千锤百练,百折不挠的内在力感,眞可谓:“得法山阴帖学宗,柔笔使转意尤浓,墨痕点漆乾隆纸,犹听空林远近锺。”(日本《论书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