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啸仙司马尊兄屏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266页(913字)

【简介】:

淸·赵之谦书于同治八年(1869)。纸本。共四幅,第一、二幅篆书,第三、四幅隷书;第一幅凡三行,三十二字,第二幅凡三行,三十五字,第三幅凡三行,四十二字,第四幅凡四行,四十三字,共二百一十字。每幅均176.3×47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

【赏析】:

一位书法家成熟的标誌,是他不同字体,不同情调的作品都具有统一的个人风格。赵之谦所有作品都统一于他对魏碑的理解与把握。

淸代中叶以来碑学的兴起,使一大批书法艺术家把魏碑作爲自己锤炼基本技巧的範本,赵之谦即爲其中之一。但他从魏碑中取用了与衆不同的东西。

他取用了魏碑中柔美的一面,并着力加以夸张—这不由使人猜测,如果他不是生活在碑学极盛的晚淸时期,他会不会选择魏碑作爲他的基点?

作品用笔很周到,但绝无挺拔感;线条流畅,但似乎是紧贴着一个什么弧形的物体流下,具有一种强烈的依附感。—篆书中这一点尤爲明显。

结构疏密有致。但那些小心翼翼地处理的平行线,使点画节奏变化似应带来的活泼感相抵牾。

隷书中某此点画肥软、笨拙,也与整个作品情调不合。

邓石如所开创的道路—在篆书隷书中追求书写意味而使古代碑刻重新获得生命力,在赵之谦笔下,已经流爲线条内部过分夸张的运作。赵之谦对笔法的驾驭能力是不能否认的,在他以一名县令的身份用硃笔批写的公文上,显示了他作爲一位眞正的书法艺术家的一面。—这也许是书法艺术晚近以来越来越难以避免的一种僵局:过于强烈的创作意识几乎使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家完全变成一位匠人,而他眞正的艺术才能却只有在远离艺术的场合中展现。

赵之谦暗示着一种趋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