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诗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278页(1111字)

【简介】:

淸·吴大澂书。纸本。行书。凡三行,共三十三字。刊于日本《明淸书道图说》。

【赏析】:

淸代“馆阁体”盛行,其特点是线条单调,点画的端部运行複杂而中部怯弱。于是包世臣大声疾呼“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艺舟双楫·历下笔谭》)雍正乾隆年间,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而适逢金石出土日多,故文人士大夫尙从事金石考据之学。那两周金文、秦汉刻石、北朝摩崖、造像以及唐朝碑版等书法令士大夫们耳目一新。于是碑学兴起,帖学渐衰。吴大澂师法米书,是因爲号称“刷字”的米芾书法也是以“中实”来表现其功力的。

吴大澂的这幅行书作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一)用笔。此幅作品气韵生动,首先是用笔得当。执笔略高,把笔较轻,腕下才有较大的迴旋余地,才容易写出放蕩不羁的米书风格。其次,落笔中侧互用,“中锋取劲,侧笔取妍”,随提即按,运笔力点多变;运用侧锋,一取其速,二取其妍,三取其变,有时起笔侧锋,有时中间侧锋,也有末笔侧锋,变化莫测,不守死法。运笔过程中,笔笔送到,笔实而墨沉。运腕使毫时,不仅注意提按、留驻,而且也注意到转动笔毫锥面,随锋而落,随锋而起的所谓“四面锋”、“刷字”的特点,这是米芾书法天眞、自然的奥秘所在。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有雄厚的临摹基础,米芾自诩“腕下有羲之鬼”,遂能时出新意于法度中。吴大澂的此幅行书能得米书神韵之三昧。

(二)用墨。宋姜白石《续书谱》曰:“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也不可不知也。”此幅行书作品燥润相间,节奏明快,是由于运笔的提按、疾迟而产生的:运笔沉着,速度较慢,则渡墨多,易生“润”的效果;运笔略提(即笔锋着纸较轻),速度较快,则渡墨少,易生“燥”的效果。“燥润相间”的效果不是笔毫中含墨少的结果,而是墨含较润,凭藉腕下提按轻重、运笔快慢而写出的效果,这样的“燥润相间”才是苍劲、老辣的艺术效果。

(三)此幅作品气韵生动,除来自笔墨方面的原因外,也有来自结字、布白的变化。字体的大小、正侧,点画的长短、疏密富有变化,善于在变化中取势,造成一种纵横倜傥的跌宕风姿。章法上採用有行无列,行距宽于字距的方法,更加从字裏行间透露出遒劲俊逸、纵横恣肆的风采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