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少儒先生诗轴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432页(1154字)

【简介】:

现代·谢无量书。纸本。行书。七绝一首。凡三行,共三十六字。刊于《中国书法》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赏析】:

谢无量与浙江着名学者一浮交厚,马有时对己名只署“浮”字,谢亦将大澄易爲“大沉”,有时亦只署“沉”字,于是“马浮”“谢沉”之名传爲士林佳话。谢氏幼年随父宦游安徽,在父亲敎导下攻习文典籍,后从浙江着名学者汤寿潜研习经史。谢氏天资頴悟,学业在少年时期已打下深厚基础。本世纪初入上海南洋公学肄业,与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弘一法师)等人同学,深受导师蔡元培的器重。在此时期,他又结交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民主革命人士,自己也积极参加活动。不久,章太炎、邹容被淸廷投入监狱,谢无量遂东渡日本,在此时期,通过马一浮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一九〇七年谢氏从日本回国,即去北京任《京报》主笔,继又创立“文蜀学会”。《京报》被追停刊后,谢氏去上海,嗣于一九〇九年返川,任四川国学院监督。辛亥革命次年,谢氏满怀希望离川赴沪,本图有所作爲,及见袁世凯簒权,谢氏不屑与彼辈爲伍,遂专心致力着述,先后撰有《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再版时更名爲《马致远与罗贯中》)、《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古田制考》、《诗经研究》、《佛学大纲》等十多种专着。一九二三年,谢氏去广东,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孙中山逝世后,他即潜心抑志从事敎育,历任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敎授、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抗日战争开始后,谢氏避寇返成都,他的书名也在此时彰显于世。一九四九年后,谢氏被任爲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五六年去北京任中国人民大学敎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直至逝世。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的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锺繇、二王及《张黑女碑》的影响极爲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隷,而能融会贯通,博採衆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改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工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靑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爲之。谢氏的书作,已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于一九八七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大型书法集《谢无量书法》上下册,于一九八八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赠元直仁兄扇面 下一篇:孟晋斋题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