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1546页(1922字)

丁敬(1695—1765)是浙派篆刻的祖师。他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淸代篆刻评论家魏锡曾在《论印》中作过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两句说:“寸铁三千年,秦汉兼元明”。前一句说出了丁敬篆刻风格的刚健高古;后一句说出了他的篆刻从多方面汲取艺术营养。其实,在这个“秦汉兼元明”的中间,还包含了“六朝唐宋”之妙。

在丁敬的篆刻作品中,有不少是艺术价値很高的,这裏只能择要简介

“两湖、三竺、万壑、千巖”(图一)一印,是丁敬五十五岁时的作品。他在边款上记有“庚午腊月,篆祝大恒和尙社长之寿。丁居十记。此印,予置佛胸卍字于中,而括吾友主席之方于八字中,盖寓佛寿无量千万云乎哉。丁敬记于砚林。”可见这印是他特意爲大恒和尙祝寿而刻的。印的艺术构思别出心裁:“万”字採用“卍”的写法,放在七个字的中心位置。这个“卍”字不是篆书,是佛敎敎典中的文字和印度佛敎中吉祥的标誌。相传如来佛胸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这个字在我国民间常常用于装饰图案,而用之于篆刻却少见。这方印的艺术构思,对篆刻创作有很大的啓迪意义:

(一)要胸罗书卷。印文内容的词语、文字,也应是篆刻作者的创作,旣要精练、槪括,又要适用于对象。“两湖、三竺、万壑、千岩”四个词组,都是杭州西湖自然景物的槪括,看似随手拈来,却反映了大恒和尙寄迹于山水之间,超脱于庸俗之外的佛门生涯;印文中的“卍”字是根据佛典而来,用于受印对象和尙,甚爲恰当。这其中涉及哲学、文学、文字、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修养。如果不是胸罗书卷,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是难以办到的。

(二)要有巧思。光採用一个“卍”字,如果在艺术形式上缺乏巧思,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特定的“祝寿”寓意。只有把“卍”字置于印的中心,才使人与“佛胸”发生联想,暗示了大恒和尙的“佛相”,寄寓着“佛寿无量”的含义,表达作者祝愿的深情。也只有把“卍”字置于七个字的中心,才隐约中称赞了大恒和尙是“两湖、三竺、万壑、千岩”的中心人物。

(三)要平中见巧。这印的章法布局没有追求奇险,而是以平淡见胜,正像作诗一样,“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篆法上浑然一体,有羚挂角,无迹可寻之感。

“徐观海印”(图二)气势特出。丁敬在这印的边款上说:“……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趣。顷刻而成,如劲风之送轻云”。这印的气势主要是在篆法上,如“观”字中的“佳”,“印”字中的“爪”,都用斜笔把结构形成向上冲的形象,其他较多的斜笔作相应的配合,就呈现出跃动之态。在刀法上,锋芒较露,增加了“抉”“奔”的气氛。虽然浑厚不足,但艺术效果鲜明,是颇可値得借鑒的。

“啓淑私印”(图三)这一种样式是后来被蒋仁、黄易等人所共同继承,成爲浙派白文印的典型作品。它的特点是用徐涩的切刀,使笔划有粗细,表现着运刀时间上节奏的变化,富有笔墨味、金石趣,所以浙派的白文印是一种有个性的汉印。这方印除了刀法上的这个特点外,在挪让方面也很有特色:它把“啓”、“印”二字缩小地位,让“淑”、“私”二字扩大了地盘。这种挪让现象,印中常见,原不足爲奇。但细察这印的挪让是不易处理的,它首先要简化“啓”字的笔划,并将“淑”字当中的一点移到“”下,塡补了空白,使四字统一。这样的安排,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在位置上造成了参差交错的美。“丁敬身印”(图四),这种朱文印原是由汉朱文印发展过来的,但这印很有丁敬的个性。汉朱文印虽也方析,但有些笔划还较圆转,字的变化不大。这方印纯是方折,凡可圆转的笔,如“丁”、“敬”二字,都用斜笔。在文字的处理上独具特色,除字体简化外,又把“敬”、“身”、“印”三字的短笔,缩得特别短,富有含蓄感,表现出“简逸”的韵味。“丁”、“印”二字占地都较小,横直笔中参以斜笔,使方而不板。这也是后来浙派朱文印的典型。

上一篇:潘西凤 下一篇:徐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