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马来西亚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1页(1088字)

来西亚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马来西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是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及促进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货币政策的特点是:在兼顾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同种族、集团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之时,大力扶植外向型企业。马来西亚的经济是一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收益的出口经济,外部因素对马来西亚经济的有效需求,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影响很大。因此,国际收支与外资变化是货币与信贷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马来西亚在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外部因素。

马来西亚货币政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1957~1967年。独立后这10年期间,由于金融体制尚不能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由财政手段来完成,货币政策只限于通过利率政策的实施来发挥作用。②1968~1973年。经济调整和增长时期,中央银行被明确授权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并可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促进货币的稳定。在此期间,中央银行明确了货币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保证强烈的外部波动不致过度损害国内正常经济活动。1973年又实施了新的银行法,加强了中央银行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有效性。1973年5月采取了三项货币政策措施:结束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货币可互换的协议;建立独立的马来西亚股票交易市场;实施非歧视性的更加自由的外汇管制。1973年6月马来西亚采取浮动汇率制。这些措施为中央银行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③1974~1978年。此阶段马来西亚货币政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废除了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银行有权自行决定利率。引入两种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可转让存款单。④80年代以后。实行优惠贷款方针和优惠利率上限,保证优先发展部门以合理成本取得优惠贷款;削减投资,减少资本输出;允许利率总水平可根据市场压力逐渐上升;中央银行实施紧中有松、适度调节的方针,以保证货币的扩张与价格稳定。这一时期,在政策操作上是运用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流动性比率的措施向金融体系注入所需流动性。1986年更多地运用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

马来西亚主要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有: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和流动性比率;公开市场操作;按现行价格办理贴现业务;将吉隆坡同业拆放市场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基本利率;发展政府债券、票据的二级市场和公司债券等。

上一篇:菲律宾货币政策 下一篇:日本货币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