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十信挤兑事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69页(1164字)

十信,全称“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其前身为创立于1911年9月15日的“台北信用组合”,后分别于1970年、1972年和1975年与台北六信、台北四信和十六信合并,到1984年底,该社有分社18个,社员64000余人,总存款达171亿元新台币(占全体信用社总存款的6.58%),放款总额124亿元新台币,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信用社。

台北十信理事主席为国泰集团创始人蔡万春,70年代后期由于蔡万春年老多病,将其企业交给家族成员管理。80年代其子蔡辰洲当选为台北十信理事主席,蔡辰洲的企业一国泰塑胶工业公司因受二次能源危机影响,连年出现亏损、资金短缺。为解决国塑面临的困难,蔡氏便令其公司职员以私人身份加入台北十信成为社员,向台北十信大量借款,再以高利转贷给国泰塑胶公司。国泰塑料公司因受经济不景气和高利贷财务负担的影响,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最终连累十信。

1985年初,十信不良放款已高达60亿元新台币(占放款总额的50%左右),并出现严重支付危机。2月初为保证春节期间金融秩序的稳定,“台北市财政局”与有关部门商量后,决定由台湾省合作金库融资30亿元新台币解决十信的支付问题。但台湾省合作金库融资30亿元新台币后,十信支付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日益严重。2月9日“台北市财政局”与台湾省合作金库商量,提出以下处理意见:①十信停业3天,召开临时社员大会,提出具体改进意见。②台湾省合作金库从2月9日中午开始,对十信进行全面业务检查。2月9日,台湾省合作金库开始派员进驻十信各营业单位实地检查,2月11日,合作金库派员进驻十信总部及各分社进行监管,2月12日十信各营业单位一开门,即出现挤兑风潮。为平息挤兑风潮,“财政部”高级官员通过新闻媒介向广大存款人积极呼吁,同时由合作金库担保支付十信之存款,方使挤兑风潮平息。2月13日,台北十信依照“财政部”指示,召开临时社员代表大会,决定自2月14日起委托合作金库代理经营,合作金库代理经营后,十信经营状况逐渐稳定,恢复正常。

十信由合作金库代理经营后,由于60亿元新台币不良放款难以收回,社员纷纷要求退社,业务开展困难,财务状况日益恶化,11月8日合作金库决定终止代理业务。1986年1月15日经全体社员大会决议,并经主管机构同意后,决定十信与台湾省合作金库合并。十信事件使10多位台湾当局及金融监管高级官员受到处分。当时“财政部长”陆润康被迫辞职,“金融司长”戴立宁与台湾省合作金库总经理分别两次受记过处分。另外还有100多人被起诉,其中有54人被判刑,蔡辰洲被判14年有期徒刑,后病死狱中。

上一篇:亚信事件 下一篇:中华金融辞库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