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
书籍:中华金融辞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82页(665字)
中国古代铸成铲状的铜币。商末至西周时,中原地区产生按农具铲的形状铸造的铜铸币。铲形农具古称“钱”,故铲形布币亦称“钱”,后来通称为“布”。布币是中国古代主要金属货币体系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布及空首布。是最初铸造的一种布币,还保留农具“钱”的形状,其状如现今的铲,首空,可纳木柄,又称“铲币”。原始布约铸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空首布约铸行于西周及春秋时期。空首布的形状,主要有三种类型:耸肩大尖足型,该型的布面,大多无字;平肩与斜肩型,分大小两等,小者为大者之半,币面铸有地名、干支、数目等文字。第二阶段为中期布。主要行用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布首扁平,称为“平首布”。布上多有文字,一般是地名,有的还铸有币值面额、干支等。平首布的形状有尖足、圆足、方足及方肩圆裤裆、圆肩圆裤裆等。尖足布比较早,是从空首尖足大布演变而来的。方足布是从普通空首布演变而来的,少数则是从尖足布发展起来的,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币,形状较尖足布为小。尖足平首布与方足平首布主要流通于赵、魏、韩等地区。圆足平首布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货币,种类与数量较少,其特点是圆肩圆足圆裤裆。其中一种叫做“三孔布”,在布首与两足各开一个圆孔。方肩圆裤裆及圆肩圆裤裆,是区别于以上三种布币而自成一类的釿币的两种形式。第三阶段为晚期布。在秦国通用。晚期布完全脱离了农具的形式,铸造重量轻,形状小而薄,已有字体来说明重量单位,样式逐渐美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刀、布、贝等币。后汉时王莽几次币制改革,又曾复行布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