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498页(457字)

中国古代货币流通的构成和组织形式。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流通较为阻滞,分散的诸侯国各有一般等价物,包括珠玉龟贝银锡之属,而铜铸币则形成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体系,楚国的黄金多铸成爰金形式。秦代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半两铜钱为下币,其余作器饰宝藏不为币。汉武帝铸五铢钱。王莽执政期间币制杂乱。东汉恢复五铢钱,而较少使用黄金。魏晋北朝时因战乱及铸币过滥,民间又常用谷帛为币。隋统一中国,仍用五铢钱。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仍有绢帛流通。北宋铸钱较多,包括铜、铁钱,兼用白银,并开始行使纸币。金朝使用纸币和铜钱;元代民间仍有铜钱和白银流通,但多数时间滥发纸币。明前期曾禁止铜钱和白银流通,只发行纸币;后期白银成为主币,并铸有官制钱。清代前期银、钱并用,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国外银元已有流入。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是:多种货币并存,同时流通;长期以低值的铜钱为主要通货;减重小钱、不足值大钱和不兑现纸币的充斥,常使货币贬值,物价腾贵。

上一篇:明清纸币 下一篇:秦汉货币统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