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四川藏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22页(619字)

亦称“藏圆”或“川卡”。中国近代银铸币。鸦片战争后,为抵制印度卢比,经清朝政府批准,专为藏区铸造的地方银元。其正面为头戴鞑帽、身着镶锦刺绣之箭旗式官衣、发辫垂肩的光绪皇帝侧面像,背面为“四川省造”四个汉字,周围环以花纹,中心铸有立式或横式花子。四川藏洋是全国唯一流通过的印有中国帝王像的货币。主要流通于康区(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及其邻近的藏区。其重量、大小、厚薄与印度卢比相仿,单位为元。面额分1元(合四咀,重三钱二分,直径三十毫米),半元(合二咀,重一钱六分,直径二十四毫米),二角五分(合一咀,重八分,直径十八毫米)三种。四川藏洋自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先在成都造币厂铸造,后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至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在康定造币厂铸造。其中,半元、二角五分币均系成都铸造,铸量为25万枚左右。一元币的总铸量为2550至2750万枚左右。按含银成色的高低,四川藏洋分为四类:九成左右为一类,七成左右为二类,五至六成为三类,五成以下为四类亦作红藏洋类。版别相当复杂,在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加印四川藏洋,以及“克罗洋钱”、“西宁藏洋”、“铝镍藏洋”、“甘南藏洋”等仿造四川藏洋。由于改作装饰品、融化、贮藏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四川藏洋流通总量仅200万枚左右,且流通范围日益缩小,到1959年,基本退出流通。

上一篇:中国自制银元 下一篇:吉林厂平银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