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朝通货膨胀
书籍:中华金融辞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526页(556字)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次通货膨胀。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冲击下,清政府财政竭蹶,广铸大钱,滥发官票宝钞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从1853年起,清政府即滥铸滥发铜铁大钱,铜铁大钱的面额愈大,户部铸钱收入的净利愈多。在滥铸滥发铜铁大钱的同时,还印造各种面值的银票(亦称官票),用法令规定三者的比价:铜铁大钱每2000文折银1两,宝钞代表制钱每2000文抵银1两,银票代表银每1两抵钱2000文。民间缴粮纳税按一定成数的银票或宝钞缴纳。原先户部宝钞只有500文、1000文、1500文和2000文四种,后扩大到发行5000文、10千文、50千文、100千文票面的大钞,截止至1860年停止发行,累计滥发宝钞27113000串,银票到停发时止累计发行9781200两。综计1853年~1861年间清政府发行的大钱和票钞共合银60249000两,为同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的69.50%。币制、金融的极度混乱,引起物价粮价的不断上涨。1853年,银1两兑京钱不过4000文。到1861年竟达3万文。麦面1斤,京城以外的乡镇售价十六七文,而城内则需三十七八文。过多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的滥铸劣质大钱,滥发银票与宝钞的行动造成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居民的生计,也给小生产者和小商贩带来困难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