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灵活偏好利息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30页(990字)

利息是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的理论。由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收入的处理要由两组决定来完成,第一组决定是时间偏好的选择,指在既定的货币收入下,多少用于目前储蓄,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第二组是灵活偏好的选择。他将采取货币还是债券方式来持有储蓄。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利息理论忽视了这种流动性偏好的选择,只注重了时间偏好的选择,想从时间偏好来探索利息的源泉,结果陷入错误的泥淖之中。

凯恩斯认为,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形式中,债券形式的资产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债券持有者要在一定时间内放弃对货币的使用权。这不仅给债券所有者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还可能蒙受财产损失的危险,因为“人们不能确知未来各种利率。”而货币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收入,但它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供所有者在任何时间方便地使用,所以货币是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特殊资产。此外,货币还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正由于这样,人们都对货币这种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有一定的偏好。企业和商人欲取得一定的货币,就必须以支付一定的报酬为条件,来诱使公众让渡一部分货币。简言之,“利息,乃是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能够得到的报酬。”凯恩斯还认为灵活偏好更深刻的原因在于:①交易动机,即需要现金,以供个人或业务上作当前交易之用;②谨慎动机,即想保存一部分资源在未来的现金价值;③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人们为了这三大动机中每一个而乐于持有现金,当然要保持货币的流动性,就必然要放弃生息资产的收入,这种牺牲的收入就叫利息。

凯恩斯从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来分析利息的来源,把利息的本质解释为个人心理因素,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凯恩斯认为不生息的货币具有灵活性,生息的债券缺乏灵活性,人们为了获取灵活性持有货币,就必须牺牲一定的利息,故利息为人们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十分清楚,这部分分析纯属一种循环推理。因为债券的利息事先已经存在,这一结论早已暗含在凯恩斯的分析之中,人们放弃债券持有货币,自然得不到利息收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