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可贷基金利率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635页(1688字)

利率由储蓄、投资、货币的贮藏或反贮藏以及银行新创造的信用等因素所决定的理论。彼特奠定了这个理论的基础,罗伯逊和俄林等人使之发展完善。

①熊彼特的可贷基金利率论。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把经济活动划分为经济循环和经济创新两类。经济循环是社会简单再生产;经济创新是企业家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所引起的一种社会扩大再生产。与之相应,他把银行信用也分为“正常信用”和“非常信用”两种。正常信用为有物资保证的货币经济发行。非常信用是指没有物资保证的货币信用发行。在熊彼特看来,正常信用存在于经济循环过程中。正常信用大小取决于人们的储蓄。在经济循环过程中,利率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而在经济中,影响利率的因素除了储蓄和投资外,还有非常信用所创造的新的货币购买力和流通中的货币反贮藏。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购买力,靠正常信用是不能提供的。因为正常信用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货币购买力是一种额外的购买力。它不是来源于储蓄所提供的那种原有流通中的购买力,而是一种新创造的购买力。这种新的购买力同储蓄一样对利率有重大影响。他解释说,储蓄总是要牺牲现在的购买力。而现在的购买力往往大于未来的购买力,利息是现在购买力大于未来购买力的报酬。所以,储蓄的多少会影响利率水平。而新创造的货币购买力,一旦被投入流通领域,它与原有的购买力竞争将使货币贬值,结果也形成现在的购买力大于将来的购买力。其对利率的影响如同储蓄一样,正由于新创造的货币购买力会使原有的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因此人们减少货币贮藏。这些反贮藏的货币,其性质如同新创造的货币购买力。它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分析,熊彼特宣称,利率系由资金供求双方决定。而资金供给由储蓄、信用创造和货币的反贮藏三部分组成,资金需求则为创业者的投资。

②D·罗伯逊的可贷基金利率论。英国经济学家罗伯逊的理论系在批评凯恩斯和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时,一方面坚持反对凯恩斯货币供求利率论完全否定实物因素(储蓄与投资)的偏见,另一方面也抨击古典学派储蓄投资利率论完全忽视货币因素的不当,主张把货币因素与实物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决定利率。

罗伯逊与熊彼特的可贷基金利率理论相比,二者的区别主要在货币贮藏分析上。罗伯逊强调储蓄与货币贮藏的区别。储蓄被他定义为个人的消费小于可支配收入。货币贮藏被定义为个人增加他的货币存量。如果一个人把未消费的收入用来购买债券,则此人在储蓄而没有货币贮藏。如果他把未消费的收入用于增加他的手持现金量,则此人在储蓄和货币贮藏。由于货币不只用作交换媒介,也用作价值贮藏手段。所以,罗伯逊认为货币贮藏是一种特殊的货币需求。人们贮藏货币自然得不到利息,其所放弃的利息即是货币贮藏的代价,利率越高,货币贮藏的代价就越大,因而贮藏货币的数额就越少。货币贮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此外,罗伯逊还强调货币贮藏或反贮藏会降低或加速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影响货币当局的新增货币发行量。所以他将货币贮藏和反贮藏以及信用创造等因素导入利率的分析。

据罗伯逊的论述,决定可贷基金供给方面的因素有:当前的储蓄;固定资产的出售收入;货币的反贮藏;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决定可贷基金需求方面的因素是:当前投资;固定资产的重置及折旧与报废的补偿;货币的贮藏。利率为总的可贷基金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可用图16-8来展示:设△H为货币贮藏与反贮藏相减后的净贮藏增量,I为当前投资与固定资产重置与补偿的总和。I+△H为可贷基金的总需求。S为目前储蓄和过去储蓄(固定资产出售收入)的总和,△M为货币当局新创造的货币量,则S+△M为可贷基金的总供给。可贷基金供求均衡点Q决定均衡利率为c0

图16-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