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金融辞库

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华金融辞库》第1708页(1555字)

以结构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分析方法。由于传统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及60~70年代的货币分析法仍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类型的国际收支问题,在80年代产生了以英国经济学家瑟·沃尔为代表的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建立在结构经济学的基础上,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够理想,一国经济中的结构失调是造成持久性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根源,而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反过来又会加剧国民经济的恶化。这种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存在。总之,国际收支乃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传统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调节机制都不能纠正因结构失调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因而所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奏效。

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看,下列情况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制约力: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内投资,这种投资反过来又将导致物资的进口,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外汇收入。所以,如果出口外汇收入突然减少,外汇的缺乏就会引起资本货物进口的缩减和投资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①依赖资本货物的进口,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或很少有当地的资本货物部门,而且该国所需生产的商品需求要素投入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配合。②政府当局无力或不愿意削减不甚重要的进口商品,作为一种配合给外汇有利于重要资本商品进口的手段。③由于增加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不可预测且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建立和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本身在结构上处于困境,在转到前景有利的制成品之前,国际收支状况基本上不会得到改善。由于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暗淡和波动不定,造成了进口所需的资本品和原料的困难;此外,出口收入的波动使政府当局不可能制定合理的计划,因而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又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传统的支出变动和支出转换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可以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但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货币分析法所提出的维持货币市场均衡的政策,也同合理的经济增长途径并不一致。60年代国际收支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收支失衡形成一对互相制约的因素。

国际收支的约束力在发达国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当一国试图实现内部均衡,同时亦想争取迅速增长以同其他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时,如果由于个别部门的供应瓶颈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则需要压缩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结构性失调,产生的根源出自进出口的特点。一方面,如果一国的出口商品没有能满足国外需求的特点,则收入的需求弹性(需求对于收入变化的反应)就低,这些产品的出口收入就不会迅速增加。此外,这种问题与其说是反映缺乏价格竞争力,不如说是反映缺乏同非价格因素竞争的能力,如产品质量低劣,售后服务差等等。另一方面,问题的根源与其说是出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低,不如说是进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高。这里有两种情况,对原料和能源进口的依赖性(如石油),或者是国内消费者喜爱外国商品(如汽车、冰箱),而不喜爱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

由于上述原因,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形成相互阻碍的因素:①从长期来看,一国增长不能比适应经常项目收支均衡的增长率快,换言之,在一国达到国内充分就业之前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必须缩减需求和投资。如果因国际收支状况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而且商品在国外更缺乏吸引力的话,就会进一步使国际收支持续恶化。②如果受制于国际收支的制造业产品的增长小于国内平均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话,会导致制造业基地的消减,劳动力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从而鼓励了非工业化过程,这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分享到: